杨锦媛同志,1929年7月出生,主任医师、教授,原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血液内科主任,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历任江苏省中华医学会血液病学会副主委、南通市中华医学会血液病学会主委、江苏省血液病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中华血液病学杂志等多种医学期刊编委,国家医学生毕业统考命题委员,南通市政协委员(第五届),南通市侨联副主席(第二、三、四届)。江苏省新药评审委员会委员。
全国解放后,高校极需师资,解放军总后勤卫生部举办高极师资培训班,地点为上海第二军医大学(二军大),医疗本科毕业于1952年7月被抽调至二军大师资培训,培训期间要求严格,历时一年半,为其医疗教学打下坚实基础。1954年培训结束,经考核后被留在二军大医院内科工作。因工作勤恳负责,1956年被二军大评为先进工作者。
后因“海外关系”不宜部队工作,于1958年7月调职南通医学院及附属医院内科。当时正值通医迁苏州(现在的苏州大学医学院),留下的通医设备及师资均贫乏不堪,要重建通医并非易事,但她既来之则安之,下决心尽力而为,为医、教、研尽一己之力。
1、医:除了日常诊疗工作外,她参加多次大型医疗抢救事件,如抢救唐山大地震重伤员、如皋仓库火灾抢救伤员、长航东方红3号轮失火大批烧伤重伤员抢救过程中,她和侍德教授分别担任内、外科抢救组负责人,奋战数月,圆满完成抢救任务,受到交通部表扬,并以此为契机,通医归属交通部为部属医院,在通医的发展中起了很大作用。
她创建了血液病科:1963年她通过私人关系,送吴一庚同志到上海二军大长海医院进修,重点为血液病实验室,1964年即建立通医血液病实验室,开展多种检查项目,提高血液病诊断水平。当她从美国访问讲学回来后,又引进美国经验,开展造血细胞培养,并不断充实人员。增进设备,当时实验室水平达到省内仅次于苏州医学院的评价。1972年成立血液病科,建立独立血液病区;1986年建立血液病学研究室。以上学科及研究室成立她均为首届科主任,主持工作。
为了提高医疗水平她重视学术交流,早在“文革”后期(1975年)她就顶住压力,在我院主办了全国性血液病会议,她亲自邀请了当时国内著名血液病专家教授郁知非、徐福燕、阮长耿、王鸿利、郝玉书参加会议,对通医血液科业务开展起了推动作用,也提高通医血液科的知名度。“文革”后她常与全国一些知名医院业务交流,如上海瑞金医院、苏州医学院、南京各大医院、天津中科院血液学研究所、北京协和医院等互相学习,互相提高。
2、科研:她的科研主攻方向是出血性疾病和恶性血液病的诊治,早在“文革”期间我就研究“中药治疗白细胞减少症”、与兄弟科室合作“自制肿瘤瘤苗”提高肿瘤病人免疫功能等课题。上世纪60年代恶性血液病治疗药物奇缺,为了解决病人痛苦,她搜集多方资料后开展“白血病猪血疗法”、“猫儿草治疗白血病”,亲自上山下乡收集药材,取得一些效果。又参加抗凝血新药制备“剌参粘多糖”注射液、“脐血输注治疗贫血”等科研项目。她开展的科研工作先后取得省、市、院级成果奖12项,其中两项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①血小板抗体: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诊断有帮助,当时办了全国学习班数届,获得证实与好评及推广。②HOAP方案治疗白血病(省协作)。
她已发表医学论文80余篇,参与编写《血液病的现代治疗》(1990.江苏科技)、《临床肝脏病学》(2004.上海科技)等医学专著7本,均已出版。
3、教学:除医疗工作外她一向抓教学工作,原通医缺乏诊断学教研室,院领导命她组建此教研室。建室后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想方设法克服困难达预期效果。例如合理解决了被体检病人的要求,病人均自愿配合学生检查,满足视、触、叩、听需要,教学成绩显著,仅一年时间,教研室即被评为交通部先进集体。
一向抓实习医师教学,严格落实教学计划,如急诊、门诊、各种操作、必须看到的病种、体征等通过各种方法,各病区交流等逐一落实考核严格。当时外界反映通医毕业生动手能力强,与此培训有一定关系。1979年起带硕士研究生,直至退休,共毕业17名。
4、国际交流:
1985年作为访问教授(有授予证书)到美国Ohio州立Wright大学医学院访问交流。
1992年应邀到日本德岛大学访问讲学,并建立互派青年医师进修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