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神经外科学分会>神经外科学科普

神经胶质瘤

发布时间:2014-08-19 来源: 作者:

      神经胶质瘤是发生于神经外胚层的肿瘤 亦称神经外胚层肿瘤或神经上皮肿瘤,是颅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分类 各型胶质瘤中,以星形细胞瘤最多,其次为胶质母细胞瘤,其后依次为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少枝胶质瘤、混合性胶质瘤、脉络膜乳头状瘤、未分类胶质瘤及神经元性肿瘤。各型胶质瘤的好发部位不同,如星形细胞瘤成人多见于大脑半球,儿童则多发在小脑;胶质母细胞瘤几乎均发生于大脑半球;髓母细胞瘤发生于小脑蚓部;室管膜瘤多见于第四脑室;少枝胶质瘤大多发生于大脑半球。
      胶质瘤以男性较多见,特别在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髓母细胞瘤。胶质母细胞瘤多见于中年,室管膜瘤多见于儿童及青年,髓母细胞瘤几乎都发生在儿童。胶质瘤的部位与年龄也有一定关系,如大脑星形细胞瘤和胶质母细胞瘤多见于成人,小脑胶质瘤(星形细胞瘤、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多见于儿童。
临床表现 神经胶质瘤的病程依其病理类型和所在部位长短不一,自出现症状至就诊时间一般多为数周至数月,少数可达数年 恶性程度高的和后颅窝肿瘤病史多较短,较良性的肿瘤或位于非功能区的肿瘤病史多较长 肿瘤如有出血或囊肿形成,症状发展进程可加快 有的甚至可类似脑血管病的发展过程。
症状主要有两方面的表现:一是颅内压增高和其他一般症状,如头痛、呕吐、视力减退、复视、癫痫发作和精神症状等。另一是脑组织受肿瘤的压迫、浸润、破坏所产生的局部症状,造成神经功能缺失。头痛大多由于颅内压增高所致,肿瘤增长颅内压逐渐增高,压迫、牵扯颅内疼痛敏感结构如血管、硬膜和某些颅神经而产生头痛。大多为跳痛、胀痛,部位多在额颞部或枕部。头痛开始为间歇性,多发生于清晨,随着肿瘤的发展,头痛逐渐加重,持续时间延长。呕吐系由于延髓呕吐中枢或迷走神经受刺激所致。颅内压增高可产生视乳头水肿,且久致视神经继发萎缩,视力下降。肿瘤压迫视神经者产生原发性视神经萎缩,亦可致视力下降。一部分病人有早期癫痫症状。肿瘤邻近皮层者易发生癫痫,深在者则少见。局限性癫痫有定位意义。肿瘤位于额叶者可逐渐出现精神症状,如性格改变、淡漠、言语及活动减少,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局部症状则依肿瘤所在部位产生相应的症状,进行性加重。
     诊 断
     脑CT胶质瘤一般表现为低密度的颅内占位病变,周边有轻重不等的水肿反应,有些胶质瘤有明显增强效应,可体现肿瘤的血供丰富程度及肿瘤性质良恶程度。头颅MRI可进一步进行评估。
     治疗措施 
     脑胶质瘤具有进行性发展和侵袭性生长的特性,肿瘤与正常组织之间界限不清,手术很难将其彻底清除。据研究,胶质瘤只有当其细胞总数减少至10万以下或重量在0.0001克以下时,才能被机体免疫系统杀灭的可能。而目前传统的治疗难以将瘤细胞数降至此水平,残存的瘤细胞必将成为肿瘤复发的根源。
     对神经胶质瘤的治疗,手术是最关键的首选措施,其作用有:(1)明确病理学类型和分级,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2)减少瘤细胞总数,同时将死亡的瘤细胞移除;(3)肿瘤生长压迫周围脑组织,引起颅内压升高和多种全身性、局灶性症状,手术可使症状改善,提高病人生活质量;(4)延长病人生存期;(5)根据癌细胞生长动力学,瘤体积减少后,静态瘤细胞将进入活跃生长期,而生长活跃期细胞对化疗和放疗较敏感,因此切除肿瘤可增加肿瘤对其他治疗的敏感性。
放射治疗对胶质瘤的效果已被公认,是术后行之有效的辅助治疗措施。胶质瘤化疗则面临着血脑屏障使药物进入肿瘤效率不高及药物敏感性问题。目前最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案是替莫唑胺同步放化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