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是脑动脉的局限性异常扩大,以囊性动脉瘤最为常见,其他还有梭形动脉瘤、夹层动脉瘤、假性动脉瘤等。通常位于颅内大动脉的分叉处,尤以脑底动脉环多见,即血管壁受血流动力学冲击力最大的部位。梭形动脉瘤则在椎基底动脉系统更常见。
颅内动脉瘤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最常见的原因,约占85%,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在脑血管意外病人中颅内动脉瘤占第三位,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死亡率很高,第一次出血后死亡率高达 35%。再出血死亡率则高达50%。保守治疗中死亡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死因多为动脉瘤再度破裂。
临 床 表 现
未破裂的动脉瘤大多数无症状,少数可因压迫局部的神经结构而引起相应的症状。临床表现取决于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状和扩张的方向。有些病人可有头痛、眼后痛、双颞部痛和头昏等非特异性症状。海绵窦内颈内动脉瘤,眼部表现甚为明显,如眼睑下垂,眼肌麻痹和轻度突眼等;还可产生三叉神经各分支受累症状;大的动脉瘤尚可压迫视神经而致视力﹑视野障碍。后交通动脉瘤较大者常引起动眼神经麻痹,表现复视﹑眼睑下垂﹑眼球外斜﹑瞳孔散大﹑对光和调节反应消失等。眼动脉瘤因与视神经相邻可表现视力障碍﹑视野缺损和视神经萎缩等。颈内动脉末端分叉处动脉瘤多无症状,大者可出现进行性患侧视力障碍和视神经萎缩。前交通动脉瘤小的可无症状,大的可直接压迫视交叉和垂体等结构而产生相应症状,偶可有下丘脑功能障碍。大脑前动脉主干上动脉瘤多无症状。大脑中动脉瘤一般多无症状,巨型动脉瘤可有偏瘫﹑失语﹑视野障碍等表现。大脑后动脉瘤可引起动眼神经麻痹,也可引起视野改变。基底动脉瘤形态变异很大,可压迫相邻结构而产生一侧或双侧V﹑VI﹑VII﹑VII对颅神经症状或双侧交替性不全偏瘫和眼震﹑眩晕等脑干症状。椎动脉瘤可引起小脑症状,延髓或后组颅神经症状。
动脉瘤破裂后突发剧烈头痛﹑颈项强直﹑呕吐﹑畏光﹑烦躁﹑程度不同的意识障碍,醒后有各种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头痛的原因主要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血肿所致颅内压增高和脑膜刺激。一般头痛持续一周左右。半数病人头痛之后发生昏迷,一般不超过一小时,严重者持续时间长,系因颅内血肿﹑颅内压增高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弥漫性脑血管痉挛所致。
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引起脑血管痉挛,严重时可造成脑缺血,发生率约占21%-62%,其中34%-46%的患者会出现神经系统病理体征。脑血管痉挛主要在脑底动脉环及其周围分枝,使脑组织缺血性梗塞而发生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等。目前认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是由多种因素造成:⑴脑动脉极度收缩或平滑肌不能弛缓;⑵物理因素,如脑血管造影,脑动脉穿刺、手术器械接触动脉等均可诱发动脉痉挛;⑶化学因素,破入蛛网膜下腔的红细胞及血小板可释放大量的血管收缩物质,如5-羟色胺、儿茶酚胺、前列腺素等引起血管痉挛的物质。脑血管痉挛分为早期和迟发性血管痉挛。早期血管痉挛,发生于出血数小时之内,多因机械性反应性因素引起,表现为出现后意识障碍、出血量不大但呼吸突然停止、四肢瘫痪或截瘫。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发生于SAH的4~5天以后,也称为 “症状性血管痉挛”,是SAH后病情加重的原因之一。
动脉瘤破裂后的病情分级
动脉瘤分级对病情的评估、预后的估计、治疗方式的选择和手术时机的掌握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被神经外科医生广泛采用的是Hunt五级分类法:
一级 无症状,或有轻微头痛和颈强直。
二级 头痛较重,颈强直,除动眼神经等脑神经麻痹外,无其他神经症状。
三级 轻度意识障碍,躁动不安和轻度脑症状。
四级 半昏述、偏瘫,早期去脑强直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五级 深昏迷、去脑强直,濒危状态。
转 归
动脉瘤的转归有三种可能性:(1)瘤内血栓形成而达自行闭合;(2)动脉瘤处于静止状态;(3)动脉瘤逐渐扩大而破裂最为常见。约1/3动脉瘤在睡眠中破裂,1/3病例找不到破裂的诱因,1/3病例可找到诱因,如起身或弯腰、情绪激动、排便﹑咳嗽﹑分娩﹑创伤﹑外科手术等。作用于动脉瘤壁薄弱点的常见因素是血压,凡能引起血压急性或慢性升高的因素均可引起动脉瘤的破裂。即便在睡眠中血压也可能升高,超过动脉瘤壁的弹性限度而致破裂。动脉瘤破裂后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原发病变是各种程度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和各种颅内血肿;继发性病变为脑血管痉挛、脑梗塞、脑水肿、脑积水和脑疝等。动脉瘤破裂后颅内血肿发生率也很高(33.5-60%),这是动脉瘤破裂后发生意识障碍的主要原因。动脉瘤破裂后约1/3病例发生脑积水,这亦是病情恶化的主要原因。急性期脑积水发生于出血后短期之内,是血液填塞脑室系统或基底池所致;慢性期脑积水发生于破裂后2-6周,是出血后引起的蛛网膜粘连阻碍脑脊液循环和吸收所致
诊 断
绝大多数动脉瘤在未破裂前无症状﹐很难发现。偶有特殊部位动脉瘤虽无破裂但有典型症状(如后交通动脉瘤的动眼神经麻痹),引起注意。大多数病例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破裂)后方考虑有动脉瘤的可能,进行血管造影而确诊。
(1)CT扫描 主要用于SAH的诊断,为首选检查,也可对脑动脉瘤的某些方面做初步评估,可显示有无颅内血肿、脑梗塞、脑血管畸形及脑肿瘤,并根据颅内出血判断动脉瘤部位。CTA是一种无创的诊断手段,在诊断动脉瘤的同时可提供动脉瘤与颅内重要骨性结构的关系,对手术提供帮助。3D-CTA扫描能清楚显示动脉瘤与邻近结构的关系,且能旋转角度以模拟最佳的手术入路,目前已广泛地被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
(2)MRI扫描 MRA作为无创检查对诊断脑动脉瘤有一定参考价值,可作为辅助诊断方法之一。
(3)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 为颅内动脉瘤的首选诊断方法及金标准,能显示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态、数目,囊内有无血栓、动脉痉挛程度、侧支动脉供应情况。强调做全脑血管造影,即两侧颈内动脉和两侧椎动脉,以了解是否有多发性颅内动脉瘤存在。有脑血管痉挛的病人,脑血管造影可阴性。2周以后,脑血管痉挛缓解后复查脑血管造影,约20%病人可有阳性发现。
治 疗
颅内动脉瘤确诊后,显微手术夹闭动脉瘤是最可靠的治疗方法。为避免再出血或血管痉挛的发生﹐多主张早期或超早期手术,目的是断绝动脉瘤和载瘤动脉间交通,保持载瘤血管通畅,防止动脉瘤发生出血或再出血。
开颅手术治疗﹕1.动脉瘤颈夹闭是最为理想的方法﹐既阻断载瘤动脉与动脉瘤之间的血流,又保障载瘤动脉血流的通畅。2.动脉瘤切除术用于巨大动脉瘤,除夹闭瘤颈外,尚需切除有占位效应的巨大瘤体,以解除对脑重要结构的压迫。3.动脉瘤孤立术有时可用于动脉瘤夹闭困难者。于动脉瘤近端及远端将载瘤动脉夹闭,使动脉瘤孤立于循环之外。此法阻断了载瘤动脉,仅适用于脑侧枝循环丰富部位的动脉瘤。为防止动脉瘤远端脑缺血,也可一并行颅内-外血管吻合术,以恢复动脉瘤远端的供血。4.动脉瘤壁加固术有时也用于无法夹闭的动脉瘤。
锁孔入路进行动脉瘤夹闭术是近年应用愈来愈多的微创手术方法,不但可常规用于一般动脉瘤的夹闭,也可应用于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手术。动脉瘤术中破裂的有效控制是动脉瘤手术成功的关键。经眉弓锁孔入路时,一个2cm左右的颅孔下,通过转换手术显微镜角度,可观察到整个前循环动脉范围;通过打开视神经-颈内动脉间隙,还可观察到基底动脉分叉处,及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的近端起始处。在此颅孔下,必要时还可同时进行三样器械的操作,如2个吸引器头及一个持夹钳,可在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时有效控制载瘤血管。
本科数千例动脉瘤锁孔手术成功的结果,充分表明锁孔入路下可有效控制动脉瘤出血,进行前床突骨质磨除、巨大动脉瘤切除、载瘤血管塑型等操作。在个体化的手术设计及精湛的显微手术技术基础上,锁孔微创入路治疗颅内动脉瘤安全、简捷、有效。
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
通过微导管技术将一定的栓塞材料放置在颅内动脉瘤腔内,达到闭塞动脉瘤的目的,是近年来发展快速的一种微创动脉瘤治疗技术。主要方法包括:⑴ 各种类型的可脱性弹簧圈:通过向动脉瘤腔内放置电解、水解可脱性铂金弹簧圈,闭塞动脉瘤囊腔,从而达到闭塞动脉瘤和防止动脉瘤破裂(或再破裂)出血的目的。对于宽颈动脉瘤可采用支架+弹簧圈,或球囊辅助技术(R-T技术)来达到闭塞动脉瘤的目的。⑵ 球囊:通过导管将球囊送入载瘤动脉来闭塞载瘤动脉,来孤立动脉瘤,使其血栓形成而达到治疗目的。⑶ 非粘附性液体栓塞剂:适用于颈内动脉虹吸部巨大动脉瘤的治疗。⑷ 带膜支架:适用于眼动脉起点近端颈内动脉动脉瘤。
介入治疗适应证:各部位动脉瘤,尤其是后循环动脉瘤均是血管内治疗的适应症,但对巨大动脉瘤,其完全闭塞率较低。尤其适用于手术夹闭困难或夹闭失败的动脉瘤、老年病人或身体状况不能很好耐受手术者、宽颈的动脉瘤,复杂动脉瘤(如后循环动脉瘤,梭形动脉瘤和巨大动脉瘤等)、夹层动脉瘤及假性动脉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