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优秀基层医师奖>第二届(2014年)

刘丰森

发布时间:2014-08-04 来源: 作者:

 

心怀感恩之心   奉献农村卫生
 
刘丰森,男,1969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主治医师。1991年参加工作,1999年任兴化市海南镇卫生院副院长,2006任海南镇卫生院院长。在基层行医23年以来,坚守着一切为病人着想的行医准则,以“医者的仁爱之心”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得到了群众和社会的广泛赞誉。
一、钻研医学技术,掌握为民服务本领
1991年,从扬州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分配到海南镇卫生院,当时农村医学水平较低,只能治常见的伤风、感冒,稍微病重的患者就要转到县级医院去诊治。参加工作以后,我坚持吃住在医院,力争多接触临床,尽快将自已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虚心向老医生多请教,对转到上级医院的患者,打听到患者出院,一跑10多里地到患者家中了解病情,查看病历,并与自己当初的诊断与治疗方案对比,以此来提高自身治疗水平,也加深了我与农村患者的感情。1996年有机会去上级医院进修,我深知只有掌握一手过硬的本领才能回到单位更好的为农村病人服务,所以我坚持把握机会,如饥似渴,常常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日夜坚守在医院,通过一年的进修提高,在医院独立开展了部分上腹部手术。2000年又参加成人教育取得了本科文凭,2010年经过全科医师岗位培训,进一步提高了为群众服务的本领。
二、心怀仁爱之心,尽心为患者服务
在基层医疗卫生工作20多年,无论是从事临床工作还是后来从事行政管理工作,都不忘用仁爱之心服务农村患者,坚持医疗一线工作,出门诊、下病房参加病人抢救等正常工作,不管白天黑夜、不管脏苦累。
1998年夏天我镇东张村一张姓村民,因家庭琐事服农药中毒,送到急诊室时患者已呼吸停止,仅有微弱的心跳,立即洗胃已不可能,由于当时卫生院抢救设备不全,不具备上呼吸机的条件,也没有时间允许转院,时间就是生命,立即让护士开通静脉通道,用药对抗毒性,来不及做防护的条件下,与一同事配合,轮流给患者用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方法维持2个多小时,终于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抢了回来,这一事件得到了患者和社会的赞许,为医院赢得了良好形象。
对待患者无论贫穷和富有,无诊尊贵和贫贱一样我一直坚持为病人着想,平等对待。1998年我镇刘泽村一马姓村民,因丈夫身体常年有病,家庭条件困难,家就住在村里提供破旧的大会堂里,患急性化脓性胆囊炎胆结石,急需手术抢救生命而身无分文,经请示院领导行手术后缴钱,经手术抢救了患者的生命,痊愈后患者因一分钱未缴自己不好意思出院,我自己借钱给好,让她缴了钱出院,一年多后患者敲锣打鼓拿着锦旗来医院还钱,当时场面我自己也流下了眼泪。这些朴实的农村人,坚定了我为他们服务的信念。
从事临工作这么多年,每年都有这样的故事,曾为许许多多老年便秘患者掏过大便,臭得连患者儿女都躲到一边。有时在我们这样的岗位也有生命危险,记得有一年冬天,一产妇难产须剖宫产,一天大雪,我因事晚上在兴化,患者转院找不到车(当时120车还没现在完善),接到电话到街上打的都没的士肯到农村,自己驾车心里又急患者已临产,在路上开车尤如冰上跳舞,我妻子也在车上,就这事几年之后想起还埋怒我不顾自己死活,我总是说那是一大一小两条生命,我觉得这是医学职业崇高之处,也是医学工作者得到社会和广大群众尊重之处。
心里装着患者,“合理诊疗、合理用药”是从医者最基本素质。这么多年来我和许许多多普通医务工作者一样清正,从不以工作之便谋私利,不向家属索取财物,不接受馈赠、不滥检查、不开大处方、开人情诊断书,凭着对事业的追求和一颗为患者的热心,从医以来,坚持为每位患者认认真真服务,受到单位同事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三、勤政廉政为民,奉献农村卫生事业
在农村基层工作这么多年,我与患者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对为提供自己人生舞台的单位也有深厚的感情。2006年在卫生院最困难时,被卫生局党委任命为海南镇卫生院院长,当时医院设备陈旧落后,负债累累,职工工资60%,人心不稳,虽然我当时是产权制度改革上任的院长,我坚持以医院发展为前提,先大力提高职工福利待遇,足额发放工资,调动职工积极性,健全科室,改善医院硬件设备,以自己一身正气影响着医院一班人,通过努力医院近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医院无论是收入、面貌、医疗质量和水平都得到较大提高,医院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医院工作也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医院从2006年起连续被卫生局命名为“目标管理先进单位”,2012年通过“江苏省示范乡镇卫生院”评审,2009-2013年连年被评为“兴化市文明单位”,医院外科组被兴化市团委命名为“青年文明号”,妇产科被泰州市妇联命名为“巾帼示范岗”。取得成绩的同时,作为院长,我也深感责任重大,我和我们班子充分认识到人才和技术是医院发展的动力,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是医院发展的根本。我们主动与本乡医学类人才联系,挽留他们回乡服务,为医院添加发展后劲,近年来,我们招聘了本科生一名,大专生3名,并言传身教、谆谆教诲,教育他们奉献农村卫生,为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引进人才的同时,我们注重医务人员的培养,坚持“送出去、请进来”,提高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
    回想我从事基层农村卫生20多年,工作兢兢业业,吃苦耐劳,有辛酸,但更多的是幸福。虽然在基层医院不能成为一名医学领域中的精英,但有父老乡亲的需要,基层医院的需求,我将根植农村,心怀感恩之心,为卫生事业做出自己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