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瑜,女,1925年4月生于上海,1949年7月从南京大学医学院六年制本科毕业后,服从卫生系统分配到临床一线工作50多年,曾在南京市立传染病院、沭阳县传染病防治院以及淮阴市传染病防治院等医院工作,一直从事传染病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是一位德高望重、德技双馨的优秀临床医师。
思想上,她在各项政治运动中,立场坚定,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认识和觉悟,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党的方针、政策,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坚信我国的卫生事业与全国各行各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必能蒸蒸日上。1985年2月2日,她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
工作中,她对病员认真负责,耐心细致,善于与病员交流沟通,不分男女老少,不论职务高低,均一视同仁,尤其对贫困病员更是关怀备至,深受广大患者和人民群众的信任和爱戴,是病员们心中的好大夫。传染科收治的病员一般都有比较强的传染性,如肝炎病人,科里刚进单位的医护人员心理上往往比较紧张,她就经常跟科里面的同事讲传染病并不可怕,要发扬高尚的医德医风,尽最大努力为患者解除痛苦。她对待病人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即使每天都冒着被传染的危险,仍全心全意地照顾、护理,只要病人有事情,随叫随到。同时,她还经常主动到病房向病员问寒问暖,给病员做思想工作,和他们谈心、交心,耐心细致地给他们讲解传染病知识,打消病人的疑虑和恐惧心理,从精神上支持和鼓励他们以良好的心态配合医生,同疾病顽强作斗争。
她,事业心强,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在传染病流行季节,她,吃住在医院,几乎不分昼夜在各病区内抢救垂危病员,一天天忙下来,累得全身酸痛,但从未有过一句怨言,仍然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工作中。日常工作中,她经常在节假日主动提出加班,每晨夜必巡视危重患者。她,医术精湛,多例危重病员在她的精心治疗和细心照顾下,转危为安,病愈出院,她感到自己的身心获得了极大的欣慰。
为使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更上一层楼,她积极参加各种学习班,曾先后在江苏省中医院、上海市第一医学院学习,并分别在北京、上海等地参加全国传染病防治学习班,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在业务上,她不保守,爱钻研,对新事物接受地比较快,每天坚持阅读所在领域国内外主流期刊,及时关注国内外传染病救治新动态;关心医院发展,善于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用于临床,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并对医院建设提出了许多合理的建议。
她在自己不断进步的同时,也时刻不忘培养祖国传染病防治事业的接班人。她,注意关心和培养下级医生,甘为人梯,为各级医师成长创造有利条件。她,对每一位年轻医护人员都严格要求,狠抓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她,淡泊名利,作风正派,指导医生论文写作,但拒绝在论文中加上自己姓名。她谦虚、谨慎,经常和下与各级医师商讨抢救措施及有效治疗方案,深得年轻医生的爱戴。她不仅在工作方面给予年轻医护人员指导和关心,还很关心年轻医护人员的生活中的困难。当遇到有困难的同事时,她总能不论亲疏远近,慷慨无私地提供支持和帮助。
她,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参与的科研项目多次获得科技成果奖,在各类杂志上发表论文近30余篇,如LAK细胞血输治疗慢乙肝、PHA皮试、颈交感神经封闭治疗喉梗阻、暴发型流脑的临床及治疗等,同时还首次发现狂犬病由幼犬感染的先例。在做好临床组织及领导工作的同时,她还兼任淮阴医学会副会长及《淮阴医学》主编,积极做好相关工作。
数十年的临床教学科研生涯中,她受到国家级、省级以及市级表彰颇多。她多次被评为省市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其中,1959年在南京市立传染病院获评先进工作者,1979年、1980年连续两年被评为“江苏省先进医务工作者”;曾被选为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由于其在传染病防治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她入编《南京当代人物大典●英才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