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仅一街之隔的局前街专家楼前,常常坐着一位慈祥的老人,他满头白发,佝偻着背,深情的目光注视着马路对面的医院,仿佛诉说着他不平凡的人生。他就是86岁的常州一院原儿科主任、主任医师、儿科教授沈国健。
1927年11月12日,沈国健出生在江苏宜兴和桥忌亭公社一户普通人家。从小受到父亲的影响,沈国健也想长大后像父亲一样从政,但遭到了父亲的反对,深知从政不易的父亲希望孩子能去学一门技术。后来沈国健决定报考医学专业,并如愿被江苏医学院录取。在大学深造的日子里,他除了学习十分认真外,还呈现出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善于发现问题,但凡碰到自己不会的难题,他都会立刻翻阅有关书籍、请教老师,想尽一切办法把这个疑问消除掉。这种刻苦钻研的精神为他后来在常州一院的出色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1952年十月份,沈国健大学毕业后,分配至常州武进医院(现今的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当时国内医疗水平还比较落后,人才匮乏问题比资源的落后更为突出。
他进入医院后,一方面因为科室工作需要,另一方面出于对小儿科浓厚的兴趣,沈国健加入了当时只有朱翔凤一位医生的小儿科,是医院儿科的创始人之一。刚开始工作时,由于人员紧缺,分科也不细,儿科归属于大内科。沈国健既要看门诊又要看急诊,还要值夜班,有时还要兼看大内科其它专科(包括心、肺、消化、血液、神经、肾等专科)的病人。为了掌握内科其他学科的知识,内科主任查房的时候他就跟在一旁,认真学习。长此以往,沈国健逐渐成为一个多面手,大内科的一些常见疾病他都会看。有时大内科年轻医生晚上值班时遇到疑难病人,经常打电话给沈国健,不管是夜里几点,是否已经睡下,接到电话,他都会立刻赶到诊室。
常州一院儿科创始人朱翔凤在工作中给了沈国健很多帮助,而他也很主动,碰到不懂的问题都会拿笔记下来,立即翻看书籍查阅资料,虚心请教前辈,直到把问题弄懂。沈国健每天接诊的小孩特别多,面对的病种也很多,他认真总结分析,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从刚来院时的心中没有把握,到面对小患者时的沉着冷静,在不断的学习、进取中,沈国健变得越来越胸有成竹。
事业初成的同时,沈国健也收获了爱情。1951年,沈国健在常州武进医院实习期间,认识了早他一年从真儒护校毕业来院工作的护士张丽娟,两颗年轻的心因为对医学事业的共同热爱和追求而擦出了爱的火花。三年后,两位奋斗在医疗卫生事业第一线的年轻人,在神圣的希波克拉底誓言的指引下走到了一起。没有热闹的婚礼,没有闪耀的结婚戒指,有的只是一句救死扶伤的承诺。婚后,两人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甚至在有了孩子之后也始终把事业放在第一,是名符其实的医坛伉俪。
1952年,沈国健加入了中华医学会,并先后担任市儿科学组组长、儿科学会副主任,1985年成为中华医学会江苏省儿科分会委员。这为沈国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交流平台,他经常组织学会活动,与其他会员一起进行学术上的讨论和探索。沈国健会学习、会总结,一生著作颇丰,发表论文数十篇,其中有十多篇刊登在《中华儿科杂志》、《中华医学杂志》、《中华血液杂志》、《实用临床儿科杂志》等国内权威医学期刊上,这在整个常州儿科界也是屈指可数的。
八十年代,沈国健晋升为医院儿科主任、主任医师,并被南京医学院授予兼职儿科学教授,承担南京医学院实习生在常州一院的临床教学任务。他深感责任重大,更是发奋工作,带领全科人员,在日常诊治、科研技术、临床教学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成就,抢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
沈国健不仅在专业技术上精益求精,在思想政治上也不断进步,1956年9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还多次被评为儿保先进工者,并被推荐参加省党校理论学习。
沈国健是一位对医院特别有感情,对学习特别有兴趣的人。退休以后,他还经常来医院走走,到图书馆看看书,好学看书是伴随他一生的良好习惯。有时他也会到科室转转,看看科室发生的新变化,当听到看到医院最新发展成果时,他会露出开心的笑容,发出由衷的笑声,是啊,他早已把医院当成了自己的家,医院是他心灵的归宿。
沈国健的一生,看似没什么特别高的荣誉,特别显著的贡献,采访他时,老人对自己亲自诊治、抢救的病人与事件,辛劳与付出,执着与追求,都很少提及,但正是平淡中见伟大。他终身最大的成就,就是坚守希波克拉底誓言,用自己对医学事业执着的热爱与追求,默默地为救死扶伤而奉献出自己全部的爱心和智慧。他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着常州一院的每一位员工;他终身好学不倦的精神,无形而持久地感召着医务人员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他精湛的医术和不凡的成就成为年轻医生专业发展的杰出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