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医师终身荣誉奖>第二届(2013年)

侯熙德

发布时间:2013-07-02 来源: 作者:

 

侯熙德,男,江苏常州人,汉族,1927年7月生,中共党员,是我国著名神经病学家,神经免疫学家以及脑脊液细胞学家。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终身教授,院专家室成员。1953年毕业于江苏医学院。毕业后留院从事神经科工作。曾任科主任和教研室主任等职。1985年赴美Illinois大学进修,他的脑脊液细胞学研究受到纽约Columbia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所长Rowland教授的重视,1986年Columbia大学理事会授与侯教授冠名Ludwig Shafer客座教授的聘书。他在留美期间,芝加哥和纽约的知名教授希望他留在美国工作,但他毅然拒绝,1987年底返回祖国。
教授回国后继续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持神经科工作。1977年任中华医学会江苏省神经精神科学会第一届副主任委员。1979年和1986年分别任第三、四届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委员。1988年侯教授与南京脑科医院邓荣昆主任代表江苏省参加华东六省及南京部队、济南部队组建华东六省神经病学协作组,每年开展一次学术会议,六省轮转主办,并委托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承办《临床神经科学杂志》,侯教授任副总编。1991年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第五届委员会常务委员、神经免疫学组副组长、脑脊液细胞学组荣誉组长。1986年和1992年分别任《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四、五届编委会编辑委员。1994年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会常务委员。现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免疫学组顾问。
早在50年代,侯教授在神经病学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复杂的中枢神经特别是传导径路不易理解和记忆,便刻苦钻研,多方面深入体会,创造出袖珍直观的“中枢神经系统传导径路模型”,由南京医科大学向全国发行,共20500套。当时苏联神经病学专家认为这一模型的设计有教学与实用价值。
教授于1962年在南京医科大学创建我国第一个脑脊液细胞学实验室,研究范围包括:正常脑脊液细胞成分、肿瘤细胞、出血性和感染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脑脊液细胞学。1978年侯氏细胞沉淀和玻片离心两用仪研制成功,并对蛛网膜下腔出血、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神经系统感染免疫性疾病进行了系列的临床研究,还进行脑脊液细胞分类,脑脊液淋巴细胞亚群以及脑脊液细胞超微结构等的系统研究。1975年以后共举办了6次全国脑脊液细胞学学习班,培养高级专业人才200余名,使这一技术在国内普遍得以开展。1984年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已列入全国高等医学院《神经病学》(第一、二、三版)教材内容。1991年侯教授应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英国皇家医院、德国慕尼黑大学和Erlangen大学以及日本名古屋赤十字医院的邀请,作脑脊液细胞学方面的专题报告,受到好评。1986年主编的《临床脑脊液细胞学》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有关专著,推动了这一新学科的发展。侯教授是我国脑脊液细胞学的奠基人。
侯熙德教授把“德术并举,勤奋开拓”作为自己的人生格言,这是他一生追求的理想,也是他真实的人生写照。自1953年开始侯教授长期从事临床一线工作,擅长疑难杂症的诊断,他的高超医术受到同事和所有他医治过的病人的肯定,2010年5月一位患者突然左腿一直不受控制地一直抖动,站立不稳8个月之久,跑遍各大医院,抽血验血抽了四五十管,有说是腰椎、有说是颈椎压迫神经,谁也说不清到底是什么病,无法治疗,侯教授仔细询问了患者的病情,作了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诊断该患者是不宁腿综合症。他开了2元钱的处方,服药两天后患者的症状就消失了,为此患者特意送来了锦旗。《健康报》2010年6月8日揭露此信息后,中国医师协会还特地邀请侯教授到北京作本病的专题报告。侯教授孜孜以求的敬业精神、严格的律已风范、良好的医德医风、朴实的生活作风深深影响着周围的人,成为医师从业、立身的榜样。侯教授总是耐心、细心、热心地对待病人,他认为对待病人不仅仅要做到临床指南的要求,还要真正将病人当亲人看,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要以自己的真诚来换取病人的信任,这才是真正的医患关系。
1957年和1978年先后撰写了《神经病诊断学图解》和《神经病的检查与诊断》。1984年、1989年侯教授受聘卫生部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编审委员,参与编写《神经病学》的总论。1993年他担任第三版《神经病学》的主编。1978年侯教授开始指导研究生,现在他的学生桃李满天下,有的学生分散在江苏省内、外工作,已成为本专业医疗、教学和科研的中坚力量,并做出重要贡献,也有学生在国外从事神经病学方面的医疗工作。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对外交流日益增多,特别是美国、日本和德国的神经病学专家来宁访问时,由侯教授等接待并介绍我国神经科发展情况,他还多次邀请外国同道来华讲学,并为他们的翻译,以便及时了解国外本专业的国际动态。侯教授于1991年被正式接纳为美国神经科学会(AAN)的通讯会员。他曾陆续培养数名研究生出国深造,这对加强国际间交流起到了推动作用。
在科研工作方面,侯教授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并通过自己的研究阐明某些新观点。1961年他参加防治血吸虫病工作的实践中,在我国首先发现急性型脑血吸虫病,并为血吸虫病的中枢神经异位寄生的机制和临床类型提出新见解。1974年他对耳针治疗内科疾病以及耳针麻醉的原理应用神经科病例进行研究,发现球麻痹和脊髓空洞症等临床病例分别出现耳部感觉丧失区和保存区均与迷走神经耳支支配范围一致,但有个体差异,说明耳穴的相对特异性,这一结论在1978年国际针灸学术会议上交流时受到赞赏。1983年应用SRBC+YC3双标记法和单克隆抗体玻片固定法检测外周血和脑脊液的淋巴细胞亚群,并对重症肌无力、多发性硬化、格林-巴利综合症、病毒性脑炎和结核性脑膜炎等病例进行系列分析、发现这些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各自存在着不同的免疫病理机制。1993年在我国首先应用PCR技术检测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SE)脑脊液的DNA,设计三条引物,作两步巢式法确认,及时应用无环鸟苷治疗,提高治愈率,同时发现我国70年代以来诊断“散发性脑炎”病例中25%为单纯疱诊病毒性脑炎,这不但解决了HSE的早期诊治问题,同时对我国常见的“散发性脑炎”的病因研究起重要作用。1992年和1999年分别应用兔肌匀浆和柯蕯奇病毒B诱发实验性肌炎成功;同时发现柴胡和桂枝对实验动物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这对多发性肌炎这一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因机制和治疗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先后发表130多篇论文。1993年开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侯教授曾9次获省科技进步奖。并多次荣获先进工作者称号,以及主编《神经病学》全国教材荣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