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医师终身荣誉奖>第二届(2013年)

诸方受

发布时间:2013-07-02 来源: 作者:

 

诸方受教授,男,汉族,1926年11月出生,上海市青浦区人,中共党员。自1943年起师从上海骨伤科名医石筱山先生学习4年,1947年起行医5年,1952年应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医药研究人员进修班”,录取后在北京医学院医疗系学习5年。1957年毕业,分配至江苏省中医院工作至今。现任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江苏省中医药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为第1~4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曾兼任中国中医研究院客座教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现为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南京市中医药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主任等职及《中医正骨》、《中国骨伤》、《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编委第,全国1~4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
    诸方受教授学贯中西,擅长于中西医结合诊疗骨伤科疾患,治疗骨折注意“动静结合”,他曾在《中医杂志》上发表“闭合性骨折39例治疗介绍”,强调骨折早期患肢功能锻炼的重要性。1962年又在《江苏中医杂志》上发表“关于固定若干问题”,进一步阐述了治疗骨折“动静结合”的理论。对于四肢长骨干骨折,用小夹板固定为主,下肢以牵引加夹板固定为主。治疗有移位的骨折,在整复满意、夹板固定之后,即鼓励病员作手指或脚趾的伸屈运动;随着骨折对位的稳定,逐步作骨折部位相邻关节的伸屈运动。同时教病员作病患局部肌肉的等长舒缩运动,要求病员收缩肌肉时要充分用力,以出现近似于健美运动员的肌肉隆起为度,以充分发挥“肌肉泵”的作用。认为这样既可流畅血行,改善局部代谢,更能避免断骨的分离。如肱骨中段横形骨折,由于受前臂重力的影响,常出现轻度分离,经常作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等长舒缩,可以有效地防止分离移位。诸方受教授认为此类患者若复查X线片时发现有1mm左右的分离,即说明肌肉等长收缩运动力度不够,必须督促患者加强锻炼,防止分离加大而引起延迟愈合或骨不连。对于常见的老年人科雷氏骨折,诸方受教授提倡从骨折当天夹板固定后就强调伤员作手指的充分伸屈动作,力求早期做到能完全握紧,以便在骨折愈合时,手功能随之恢复。诸方受教授认为诸如桡骨远端骨折早期活动腕、指,防止手腕功能障碍;早期活动患肢肩关节,防止继发肩关节周围炎等,是“上工治未病” 、“防传变”等中医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诸方受教授对于十分常见的病种,呵护有加,从不掉以轻心,也足为后学之模式。他在临床实践中并不排斥手术治疗,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普遍作三刃钉、多根螺纹针、关节置换等治疗,对髌骨分离骨折等骨折也应作内固定治疗,但总的来讲,他对手术适应症掌握的很严格。
    诸方受教授以“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为工作指导原则,以“厚今薄古”、“衷中参西”为工作方法,勤于实践,勇于探索,善于总结。例如在诊断腰腿痛患者方面,细微敏锐,在众多大量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夹杂有个别腰椎结核、椎管内外肿瘤等患者,他都能及时发现和明确诊断。
    诸方受教授推崇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他的60多年的临床实践,大致可分作3个阶段:第1阶段是动用一般传统的推拿手法,第2阶段是动用麻醉下大推拿方法,第3阶段是运用坐位脊柱旋转复位法和侧卧位推扳法。侧卧位推扳法于1978年在《江苏医药》上发表,主要用于因剧痛而难于坐位配合行脊柱旋转手法治疗者,和腰麻下大推拿中的侧卧位推扳法相同,随着腰椎的旋转,腰骶韧带、腰部的前后纵韧带等均会得到伸扯与紧张,腰椎后关节可产生轻微的移动,使严重的症状得到缓解,说明侧卧位推扳法能作用到突出的髓核及其邻近组织,起到有效的治疗作用。近10年来,诸方受教授常将侧卧位推扳法与骨盆牵引、硬膜外封闭等配合使用,进一步提高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非手术疗法的疗效和适应症。此类不断改进的治疗方法,反映诸氏学术上的不抱成见,在融会新知的过程中,使治疗方法多样化,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在手法治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理方面,诸方受教授早期的意见也是认为手法可使突出的髓核复位,然而通过对治愈的病例再作椎管造影复查发现,临床效果良好的病例,突出的髓核梗阻如故。于是,他于1985年在《骨伤科通讯》(为《中医正骨》的前身上)著文探讨手法治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理不在于突出髓核的“复位”,而在于主要是松解粘连,当突出的髓核位置有轻微移动,松解了对神经根的压迫,使突出的髓核“无害化”时,症状即可逐步消除。正确的推论解释,克服了对手法治疗的非议,有助于对手法治疗的理解和推广。
    教学和育人是为师之道。诸方受教授长期兼职南京中医药大学骨伤科教学工作,负责本科生的课堂讲授和实习带教20余年;1986~1990年主持光明中医函授骨伤科南京分院工作,培养结业学员102人;1985年参与编写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伤科学》(第5版),培养专业硕土研究生7名、第1~4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员7名;诸方受教授对各个层次的学员,做到一视同仁,不歧视,不保守,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强调影像教学,挂图、幻灯之外,还录制了《肩关节脱位》、《腰麻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前臂骨折》3辑录像带,通过影像教学,加强学员的感性认识,提高教学效果。他作为南京中医药大学及其附属医院骨伤科的奠基人和学科带头人,1987年应邀赴泰国讲学交流3个月,扩大了中医在海内外的影响。
    对于常见的颈椎病的研究,诸方受教授有2项科研成果,一为“支撑式可活动颈托”,它既可支撑颈椎(固托头颅,扩大颈椎间隙,稳定和减轻颈椎负荷),又能使患者在轻度抗阻力下作颈部活动,锻练颈肌,调节颈椎内外平衡,起到“动静结合”的作用。该器具克服了石膏颈托、固定颈托可引起颈背肌肉萎缩和关节僵凝的不足,获江苏省卫生科技进步二等奖。第2项科研成果为中药颈枕治疗颈椎病,系睡眠时垫于颈后部的中药颈枕,功能为疏风活血,改善颈椎生理弧度,质地柔软,富有弹性,寓治疗于休息之中,深得颈椎病患者的赞誉,1995年获江苏省卫生科技进步三等奖,2012年获国家专利。
诸方受教授治学严谨,医德高尚,勤于实践,善于总结,以弘扬中国传统医学为己任,发表论文40余篇,参加编写《中医伤科学》、《中医骨伤科学》等六本教材和专著。有鉴于省内中医伤科同道学历、学术各不相同,水平高低不一,亟须共同提高,1982年起筹备组织江苏省中医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团结大江南北各省的著名同道,1984年任江苏省中医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主任,主持召开了六次省际骨伤科学术经验交流会和二次骨伤科专题学术研讨会,在组织交流学术经验的同时,大力推荐骨伤科新技术、新疗法及科研究成果,介绍CT和MRI等新技术在骨伤科的临床应用,提高了江苏省骨伤科专业整体学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