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医师终身荣誉奖>第一届(2011年)

张道中

发布时间:2013-06-08 来源: 作者:

蕾若芙蓉初出水,春风料峭傲寒开

——记南京鼓楼医院病理科主任张道中教授

张道中教授,1922年1月出生于安徽省宿州市,1951年南京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到鼓楼医院工作,在医学领域里辛勤耕耘了五十多年,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把自己的青春年华无私地奉献给了南京鼓楼医院的病理医疗事业。

张道中教授解放前夕,加入党的地下外围组织——新民主主义青年社,参加反饥饿、反内战和反迁校(反对学校迁往台湾)等活动。解放初期,人民解放军某部奉命在浙江、福建沿海练习登陆,感染日本血吸虫的战士很多。张道中同志于1949至1950年之交参加南京市血吸虫病防治大队至浙江嘉兴为战士治病。伤病的战士分布在各个医疗点,张道中每天到处奔波给战士打针喂药,参与抢救百余次,并因此立解放军二等功一次。1950年底~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医疗队跨过鸭绿江,在朝鲜平壤及顺川支援空军后勤部队工作。先后立三等功二次,获朝鲜人民军颁发的军功章两枚。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创建科室,不辱使命

解放前由于战乱多年,医院一直没能建成真正的病理科,缺少病理检查已成为当时医院发展的阻力。原本要做一名临床大夫的张道中在解放初期国内基础医学薄弱的情况下,服从国家的安排选择了病理。这一选,就拉开了他今后长达50余年的病理学生涯的序幕。

随后,张道中教授来到上海肿瘤医院病理学高师班进修,三年的进修,不仅让他学会的很多病理诊断和技术,更让他清楚的了解到病理的责任和重要,在这里,她结识了我国病理学界的泰斗——顾绥岳教授,每当回忆起顾教授的点点滴滴,这位90岁老人眼中总能闪烁出无比的眷恋和崇敬,也正是这份眷恋和崇敬支持着他在病理这片热土上无悔地耕耘、不停地开拓。

学成归来的张道中,得到院领导的重视,开始筹建建鼓楼医院病理科。当时,江苏省内仅有2家部队医院有病理科,物资极其缺乏。在省市领导的支持下,张道中东奔西走,先后从各兄弟单位借来切片机,显微镜等器械开始病理检查,于1957年鼓楼医院病理科正式成立。

建科初期,病理科人手少,工作多,白天还要随时听从安排,参加演出等宣传活动,加之张道中体质瘦弱,可谓是内外交困,举步维艰。但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张道中坚持,每天早早来到科室,亲手制作切片,染色诊断,每天晚上都是11点后离开科室。当时,医院穷的连制作切片用的载玻片都买不起,为了节约资源,张道中将废旧的玻璃片回收回来,冲洗、加热、烘干以再次使用。这种拼命三郎的工作精神和忘我投入的工作热情一直延续到离休。

无怨无悔,辛勤耕耘

病理科的工作,讲究的是坐得稳、守得住、积得多、断得准。刺鼻的福尔马林气味、高温的石蜡包埋机、致癌的二甲苯、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的镜检……恶劣的工作环境、枯燥乏味的工作步骤,没有一颗甘于平凡、乐于奉献的心,是无法胜任这样的岗位的。但他从走进病理科的那一天起,就像一颗螺丝钉坚守在这平凡的岗位上,三十年如一日,不断登攀,不断探索,用智慧和汗水为医院病理诊断专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事病理工作期间,张道中教授被聘任为美国普斯顿大学病理学客座教授及该大学中国文化联络办事处主任。曾兼任全国胃癌研究会华东胃癌病理专业组负责人和胃炎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江苏分会病理学会理事、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南京分会病理学会主任委员、顾问,江苏省及南京市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病理组组长,江苏省卫生厅科学技术委员会通讯委员,南京市卫生技术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和病理专业组组长,担任《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编委。曾当选为政协南京市委员会第六、七届委员。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张道中主任还非常注重人才的培养,把博大精深的理论知识,与自己多年积累的丰富临床经验相结合,毫无保留地教授给学生,使这一较为枯燥的学科成为学生们最喜欢的课程之一。60年代,张道中教授白手起家建设病理教研室,自己撰写教材,收集示教标本。为了收集一例梅毒标本,曾不远千里和新疆某医院联系收集。50多年来,张道中前后培养了病理医师近百名,其中多数已成为所在单位的学科带头人。他长期为全国有关病理学学习班讲学,分别在国家卫生部及省卫生厅委办的每年一期的消化及呼吸临床进修班讲授有关病理学25年和15年之久。张道中主任持之以恒,不言苦,不怕累,把一生都奉献给病理事业。

张道中教授先后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6篇,荣获全国或市级优秀论文奖。他主持和参与完成的“江苏省城市围产儿死亡率及死亡原因调查报告”、等课题,分别荣获国家卫生部及江苏省、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5项。翻译外文书籍2本,参编各种医学书籍多部。

张道中教授持之以恒,不言苦,不怕累,把一生都奉献给病理事业,晚年性格豁达、情趣丰富,业余时间爱好摄影和诗歌。“曾经雨雪傲冰霜,立地顶天老益康。喜看耄耋逢盛世,更盼来者展翅翔。”一首《老树奇葩》正是南京市鼓楼医院病理学专家张道中主任的如今的写照和对年轻一代无限的寄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