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 越 50 年 的 感 恩
——记著名心胸外科专家、鼓楼医院张全复教授
1922年出生于江苏江阴县,1948年国立上海医院毕业后到鼓楼医院工作。1960年任心胸外科主任,1983年兼任南京医学院教授。
张全复教授在1950年创建胸心外科初期即在江苏省率先开展了肺部疾病手术。1952年从抗美援朝医疗团回国后,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心包剥脱术、动脉导管切断缝合术及法洛氏四联症分流手术。1959年因改进肺切除术的前胸切口技术减少了病人痛苦而出席了全国技术革新大会。1959年开展低温麻醉下心脏直视手术成功,填补了江苏省的空白。1960年行低温麻醉下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
1978年张全复教授在对法洛氏四联症的根治术进行深入研究后,使其手术的成功率大为提高。同年,又成功地开展了二尖瓣瓣膜置换术,三尖瓣下移矫治术,原发孔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肺静脉畸形引流矫治术。1987年5月在心脏内科协助下,成功地为预激综合征室上性心动过速合并先天性房间隔缺损的病人进行了房间隔缺损修补及Kent氏束切断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发表“分流术治疗法乐氏四联症”、“低温下心室间隔缺损的手术治疗”、“右侧进胸切除中段食管癌的经验”等论文30余篇; 主编《胸腔外科与护理》、《低温下心腔直视手术》; 参编《心脏血管外科学》及英文版《实用世界心胸外科学》等著作。在出访美国时做了“针刺麻醉心脏手术”的专题讲学,在日本报告了题为“预激综合征的诊断与外科治疗”的学术报告,引起国外同行极大的兴趣。在临床工作获得巨大成功的同时还与南京25研究所协作研制成功了SF-1型多功能人工心肺机。
张全复教授在医术上精益求精的同时,对待病人更是满腔热忱。在2010年新春来临之际,上海与大洋彼岸美国纽约市交替传送的一张保存半个世纪的鼓楼医院外科医生与病人的聚会照片及一封饱含深情的贺卡,终于圆了居住在上海的吴国华老人长达五十年的思念感恩之梦。
春节前夕,南京的马女士接到一位远房亲戚的来电,希望她能够帮助一位长辈寻找到鼓楼医院一位名叫张全复的外科医生。马女士很诧异,张全复主任已退休二十多年,为何要辗转托人寻找他呢?带着疑问她拨通了现居上海的这位老长辈的电话,当说出来意,电话里传出了这位长辈激动而又清晰的声音:“我叫吴国华,今年94岁,50年前,如果不是张全复医生承担风险给我开刀,我早已去见马克思了。这些年来,每当生日、节日我都会想起鼓楼医院令人终生难忘的日子、想起救命的张医生,他医术高明精湛,为人爽朗和蔼。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在有生之年找到张医生,给他寄一张贺卡,对他说声谢谢!”说到这里,老人已在电话的那端激动地气喘起来。
电话被老人的女儿接了过去:“我爸爸太激动了,一说到这事,爸爸就说张医生是最好的医生,鼓楼医院是他去过的全国无数大医院中最具人性化的医院,那时的医生还常常和病人一起联欢。爸爸保存着一张他认为最珍贵的照片,他经常拿出来端详,并说他现在晚年生活很幸福,唯一的遗憾就是还没找到他的恩人张医生。”
听着电话里充满情感的话语,马女士被深深地感动了,真的还有人会在耄耋之年念念不忘50年前给他做手术的医生?张全复主任会记得曾经有过的这样一位病人吗?带着重托和疑虑,她来到了医院,从丁义涛院长那儿知道了张全复主任已定居美国,但每年都会给医院寄来贺卡,找到了张主任的通讯地址后立刻电告了吴国华老人。
接下来的这段时间是这位老人无比幸福的一段美妙时光,老人立即给张全复主任寄去了贺卡,并附上了51年前鼓楼医院胸外科医护人员与病友合影留念的照片,他写到:“我就是照片前排第三个人,张医生,您还记得我吗?谢谢您!我的救命恩人!”回信很快从大西洋的彼岸飞到,信中同样也寄来了一张同样的照片,张全复主任写到“我接诊过很多病人,确实,我应该已记不住您了,但看到这张照片,我立刻想起来了,您当时患的是肺结核,支气管扩张出血,手术的风险很大,由我主刀,还有几位医生共同协作,用了5个多小时才圆满完成了开胸手术。谢谢您还记得我,这是我收到的最好的新年礼物。这是我保存的同样的照片,我把它寄给您,也让您留作纪念。”
两位老人的心隔着千山万水紧紧地拥抱了,这拥抱的岂止是两位老人的心,它拥抱的是患者和医生的心,拥抱的是善良和高尚的心,拥抱的是我们民族的最美的美德——感恩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