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医师终身荣誉奖>第一届(2011年)

俞自萍

发布时间:2013-06-08 来源: 作者:

俞自萍

俞自萍 女 1920年生 现年91岁,1948年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现名)医学系,1949年入江苏医学院(南京医科大学前身)眼科临床工作,1954年升任讲师,1957年任眼科副主任,1975年升任副教授,1987年升任正教授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中国光学学会专业委员会委员。

一直从事眼科临床医疗、科研和教学工作,热爱医疗事业,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科研服务于临床,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为医学事业贡献毕生的力量。

1950年积极报名参加抗美援朝,经上级分配改为参加公安十七师血防工作1年,期间荣立三等功一次。

临床医疗方面: 热爱工作,勤奋学习,敢于创新。五十年代率先开展斜视、上睑下垂校正术和结膜囊成形术,自行设计和创新了上睑三角畸形外翻矫正术、泪道穿线术(国内首创)和腮腺管移植术等,也作了很多复杂的手术,如因睑板腺癌作全上睑切除的再造术和下睑麻痹性外翻校正术等。1954年在国内率行开展人板层角膜长期保存并将其成功地应用于临床,是当时国内外角膜保存期最长并临床应用成功的研究。同年,还设计了视网膜脱离裂孔定位的计算公式,简洁了手术过程。

教学方面: 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注重教书育人的方针,身教重于言教,自行设计制作了供学生实习的眼底观察的模型眼和帮助学生理解双眼融合功能的模型,提高了医学生实习的兴趣和教学质量。参加编写全国医学院校统编教材《眼科学》,并受委托编写第一部全国眼科界联合创作的专著《眼科全书》中的色觉篇。

科研方面:以毕生的精力致力于色觉检查和色觉研究。新中国初建,正值准备解放台湾和抗美援朝,征兵体检任务十分繁忙,色盲检查图的需要量很大,当时我国无自制色盲图,只能采用仅存国内的极少数的外国本,完全不敷体检之用,建国初期受国外经济封锁,也根本买不到外国本,为了打破封锁,建立中国自己的色觉检查体系,开始了色觉检查图的研制。自1952年起利用业余时间陆续手工绘图300余幅,边实践边修改,每成一图,必须经过正常人及色盲人的反复检查验证,还要用外国本(石原忍国际标准本和A.O.本等)作对照检查,又要配合被检对象有空的时间和大规模体检的时机,所以操作周期颇长,1954年手稿定稿后期对镇江市中学的师生员工6,750人进行色觉检查,证明了其准确性。由于当时中国的彩色印刷工艺水平不高,无法印刷,直自1958年,才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接受,作者亲临北京监印,采用三色铜版的方案集中全国的能工巧匠,历时3个月,《色盲检查图》才得以正式出版,印出的作品具有独特的创新:大胆率先采用有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特点的螺甸细工色块,用任意多边形色块替代国际上习用的园点,表现力丰富细腻,诊断水准与国际同类色盲本相当,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国外垄断的局面,结束了外国色觉检查图在我国的一统局面,故而很受欢迎,此后得到教育部和卫生部及国防部的支持和认可,正式并统一用于征兵、招生和招工等体检工作,40多年来,《色盲检查图》后又改版4次(1958、1963、1971、1980和1996年),不断更新和充实内容。在人民卫生出版社的所有出版物中出版数量占第二位,但该检查图的出版周期(即沿用的时间)是最长的,根据人民卫生出版社的统计至2002.1.28共发行348,913册,因需求量大,讫今为止还不断加印。与曹凯和曹愈合著的第五版采用激光照排和四色机印刷,纸质和印刷质量较前大有提高。在1974年,第二版《色盲检查图》曾于日本第41回色觉研究会上参展,当时亚洲只有日本与中国有色盲图展览;并在1987年法国召开的色觉国际会议上获得世界各国专家的好评。随着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增多,该检查图册陆续被友人传到美、英、法、日本和桑给巴尔、坦桑尼亚等国,在世界上也有较大的影响。除《色盲检查图》第二版曾有外文版外,人民卫生出版社于2008年出版专向国外市场发行的《Color Vision Examination Plates》,其实质上是《色盲检查图》准第六版,全新的中文第六版正在设计中,预计在年内出版。

论文与论著方面:共发表 “镇江市色盲统计初步统计及中国人色盲率”、“角膜长期保存及其应用”、“眼底病与色觉”等24篇医学论文。论著有《色盲检查图》(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1996)、《颜色视觉与色盲》(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现代色觉检查图》(江苏科技出版社,1994)。《Color Vision Examination Plates》(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获得的表彰:1950年获得部队颁发的三等功,1960年南京市三八红旗手和江苏省劳动模范。

获得的奖项:“先天性后天性色觉检查图” 获1992年江苏省科技进步奖四等,“俞自萍色觉研究与应用”获2002年中国医学会“中华医学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