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荣青
俞荣青,男,1924年出生,中共党员,无锡人,现为江苏省名中西医结合专家,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江苏省中医院主任中医师,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肝胆病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优秀指导老师。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
1948年毕业于江苏医学院、1958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委托中医研究院办第一届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结业。1958年获卫生部颁发的金质奖章。1995年主持课题“养肝平奥合剂治疗乙型慢性肝炎及清除乙肝病毒复制之临床研究”获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1、学习中医,刻苦努力,获卫生部颁发的金质奖章
1954年毛泽东同志指出:“重视中医,学习中医,对中医加以研究整理并发扬光大,这将是我们祖国对全人类贡献中的伟大事业之一。”并特别强调:“今后最重要的是首先要西医学中医,而不是中医学西医”。 1955年12月19日中医研究院正式宣告成立,由中医研究院创办的第一届全国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同时开学,共有来自全国的西医学员计84人,俞荣青当时是无锡人民医院一名优秀的青年西医,响应毛泽东的号召,被选拔参加这个学习班。隆重的典礼仪式在北京市广安门内北线阁举行。政务院总理周恩来为中医研究院建院亲笔题词:“发扬祖国医药遗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中央党政领导李济深、谢觉哉、习仲勋、徐特立等到会祝贺,在京的苏联、越南医学专家也应邀参加了典礼。俞荣青教授作为一名西医,努力研读领会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内经知要》、《伤寒论》、《金匮要略》、《本草经》等讲义,通过听取中医老师讲课和学员自己复习,并反复临床实践,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不断克服困难、总结经验,认识到中医不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且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医大有可学,中医融汇了古代哲学思想,学习中医需要融会贯通,不能生搬硬套。1958年7月3日隆重举行毕业典礼,国务院第二办公室副主任张稼夫等领导同志为25位学习特别优秀的同学分别颁发了金奖、银奖和铜奖,俞荣青等3人荣获金质奖章。
2、医德高尚 医术精湛
俞荣青教授,视病人如亲人,无论富贵及贫贱,均一视同仁。俞荣青教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他始终坚守“关爱病人、钻研医术、合理诊疗、精心施治、诚信守法、德技双馨”的新时期医德医风规范,以病人为中心,不管是深夜、凌晨,还是风里、雨里,只要需要,他都会在第一时间赶到病人身边,为抢救病人,坚守病房,直至病人转危为安。他严于律已、规范管理,坚持对每一位患者按时查访,长年累月持之以恒,无论是平时还是节假日,都是最后一个走出科室。俞荣青教授技高德亦高,很多患者或家属为了感谢他,送去红包、礼品,他都当场谢绝退还,甚至不让病人送锦旗,希望每一分钱都用于病人。
3、潜心学术研究
俞荣青教授从中医研究院中医研究班结业后,即全力投入到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潜心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研究。1959年在西苑医院参与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重症的研究,以生甘遂制剂臌症丸峻攻消除腹水时,呕吐副作用发生率甚高,俞老分析认为是生甘遂刺激胃肠道黏膜所致,于是在国内首先采用包裹四层之虫胶肠溶衣,使呕吐发生率减少50%。1961年继续参与肝硬化形成的中医机制研究,以肝脾肾三经在发病过程中之作用与现代医学提出的腹水形成机制比较后,他们提出以下设想:①化瘀软坚中药改善门脉瘀血及门脉高压;②健脾补气中药改善消化功能,增强肝脏合成白蛋白的能力;③温肾阳中药改善利尿功能。这些见解对以后多年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的思路有一定启发作用。1974年主持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肝性脑病重症,使第一次肝性脑病后存活时间由平均6.4天延长到平均75天,最长2例分别超过281天和380天。1989年观察寒潮对慢性胃炎胃脘痛之影响。以一年24节令做对照,发现胃脘痛加重和节令无关,若寒潮降临,短期中气温大幅度骤降,机体来不及适应环境变化,可使胃脘痛加重,因秋季寒潮频多故使胃脘痛加重率最高,再一次证实天人相应学说。1992年探讨了结石性胆囊炎活动期合并慢性胃炎的辨证论治规律,发现结石性胆囊炎之中医辨证分型肝胆湿热、肝胃不和、肝郁脾虚不仅与胆囊炎之活动程度有关,也和其多见之合并症慢性胃炎活动与否有关,实质上正是二者不同消长影响了中医辨证分型的差别。1995年经多年观察经验方养肝澳平合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52例,对照组l00例,随访时间l~2年。治疗组远期有效率62.5%~70%,乙肝病毒复制标志物HBeAg远期阴转率63.16%~7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实验研究中治疗树鼩感染人HBV模型及麻鸭自然感染HBV模型结果与临床相符。人鼠肝组织切片Ag—NOR染色提示该合剂还可使肝细胞增生活跃。
4、教书育人
俞荣青教授,献身杏林60余春秋。桃李成圃,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层次中医人才。多年来,前后培育了十多位研究生,有的已成为各地医院的医疗骨干,有的被选拔为学科带头人、跨世纪人才。1990年他成为全国首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后,又培养了1名学术继承人。他作为江苏省中医院消化科老专家,学风严谨,工作认真,带教努力,重视中医科研工作,致力于中医药的现代化研究,注重学科建设,终于培养出一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中医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