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医师终身荣誉奖>第一届(2011年)

干祖望

发布时间:2013-06-08 来源: 作者:

新中国中医耳鼻喉科奠基人 
——记江苏省中医院干祖望医师  

  1912年9月,干祖望医生出生在上海市金山县一个书香门第,5岁就被送往著名的姚石子家塾。13年的私塾学习,为他研究歧黄之术奠定了坚实的古汉语基础与浓厚的文化底蕴。17岁那年,他被祖父送入嘉善名医钟道生门下,开始了从医生涯。寒窗苦读,学医四载,学成归来的干祖望,在22岁那年,在家乡挂牌行医。从门可罗雀到名噪上海,他用扎实的中医基础和不怕苦累的干劲,在人才济济的大上海站稳了脚跟,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中医。

  解放后不久,个体诊所合并,干祖望移壶到松江城建立了第四联合诊所,根据自己特长挂起了中国第一个“中医耳鼻喉科”的牌子。干老的藏书很多,大约一万多册,以中医书籍独多,有的是孤本、珍本、善本。1990年元旦,他荣获“金陵十大藏书状元”称号。

  干老一方面沉浸在古籍经典中,孜孜不倦地阅读历史文献资料,探索中医耳鼻喉科理论,一方面不断总结,不断归纳,积累耳鼻喉科的临床经验,撰写大量有关耳鼻喉科方面的论述,逐步完善理论体系。他首先创立中医耳鼻喉科“中介”学说,脱“三因”窠臼;倡“四诊”为“五诊”,调整“八纲”为“十纲”,发现了“喉源性咳嗽”和“多涕症”两个新病种。在中医耳鼻喉科理论与临床的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52年干祖望来到北京“中央机关直属第二医院”耳鼻喉科进修学习。学成归来,他把西医的检查结果变成中医的辨证依据,充实了中医的辨证内容,首先建立了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诊疗规范。这对于发展中医特色,提高中医药疗效大有裨益。

  1956年是干祖望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国医大师叶橘泉留意到他发表的文章,欣赏他的才华,亦感动于他对于中医事业的热忱,将他调入江苏省中医院工作。1972年,干老首次在江苏省中医院挂上“中医耳鼻喉科”的牌子,中医耳鼻喉科的发展又得以上了新的台阶。1980他首次编印出版了《耳鼻咽喉科中医古代文献选读》、《中医耳鼻咽喉科总论》、《中医鼻科学》、《中医咽喉科学》、《中医耳科学》等近100万字的教材,并从1980年到1985年连续办了四期进修班、师资班,为全国各地培养了近100名专科人才。

  1988年,干老率先将中医耳鼻喉科专业推向国际舞台,成功举办第一期国际中医耳鼻喉科培训班,学员有的来自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也有的来自香港、台湾等地。1990年干老作为带教老师参加了由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主办的第一届“全国500名名老中医师带徒”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大会,1995年7月2日干老与其徒弟陈国丰作为江苏代表之一又出席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全国名老中医师带徒出师大会”。2001年至2004年,干老又被聘请参加了广东省中医院的“院内师带徒” 学术经验传承工作。这一批一批的人才学成后相继在全国各地医院或是成立中医耳鼻喉科,或是成为科室骨干力量,大大提高了我国中医耳鼻喉科水平。

  1983年,江苏省中医学会成立了首届“中医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他当选了主任委员;1987年中华中医药学会成立了首届“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他又担任主任委员。专业学会成立之后,为使中医耳鼻喉科发扬光大,干老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几十年的经验及学术思想与学会同仁进行交流。

  由于干老的不懈努力和辛勤耕耘,江苏省中医院耳鼻喉科由一开始只有两名门诊医生发展成为目前拥有20余人的专业队伍,这支队伍集临床、科研、教学于一体,有正副主任医师14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5人,日门诊量达300余人次,拥有病床34张,主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在继承发扬中医的同时,能熟练地开展耳鼻喉科各种手术,被评为全国重点专科,全国第一个中医耳鼻喉科医疗中心。

  干祖望创立了中医耳鼻喉科的理论基础,为全国中医耳鼻喉科队伍的壮大,学术水平的提高,中医影响力在国际舞台的扩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无愧于“中国中医耳鼻喉科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