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影灯下五十载 泌尿外科建功勋
——记南京鼓楼医院周志耀医师
我国著名泌尿外科专家,南京鼓楼医院名誉院长周志耀教授,1924年出生于杏林世家,良好的家庭氛围,孕育了他一颗服务患者的心。 周教授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努力工作、不断学习、凭着一颗职业的良心服务于更多的群众。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他在江苏率先创立了泌尿外科,带领同事填补了本专业全国一个又一个空白,他在全国第一届泌尿外科学术会议上发表的论文,提出前列腺癌根治术的方法,使前列腺癌根治术达到当时世界领先水平。经周教授医治的危重患者不胜枚举,得到锦旗表扬不计其数。他对患者微笑,对下级医生严格。“一切以病人为中心”,自觉维护患者的利益是他行医准则。有一次,碎石机房医生没有及时给患者遮盖暴露的肢体,周教授看到后,严肃的进行了批评教育,让这位医生明白这细小事情中的所含的深刻意义。还记得,有一位医生给病人做直肠癌手术,术后因嫌大便臭,就安排实习医生给病人换药。周教授得知后立即召集全员开会,严厉的指出:“这种情况是不能允许的,哪有开了大手术不是自己亲自换药的?假如病人是你的家里人,你会怎么样?”。周教授学生之一,鼓楼医院泌尿外科兰厚金副主任医师深受其熏陶,现今仍保留着大型手术后,自己换药、冲洗引流管的习惯。 前段时间有关孕妇剖宫产家属不愿签字,导致孕妇死亡的报道引起了各界广泛的讨论。其实,在上个世纪八十年,周教授就曾碰到过这样的情况。记得那是一位胸腹部挫伤的休克病人。那时,周教授凭借多年的临床经验,立即判断出,是肋骨骨折伴有脾破裂,必须立即进行手术。而在那样危急的时刻,却一时联系不上家属。“周教授,病人已经昏迷了……我们该怎么办?”在这样的紧急关头,周教授当场拍板,“救人要紧,出了问题我来负责”。他抛弃杂念,一心给病人开刀,经过几个小时的急诊手术,这位病人得救了! 博爱的精神,就是对待病人,要一视同仁。周教授由于医技精湛经常给领导和老同志会诊手术。但是他更多的病人却是一些素昧平生的普通百姓。他从不信“关系”,平时谁要跟他搞礼尚往来、递烟送礼的,那总是要碰钉子的。记得有一次,医院领导介绍一个同志来看病,要求插队先看,这时候,周教授断然拒绝了。相反,一个从安徽乡下来的身患重病的老农民,当他辗转了多家医院求医无果时,周教授不但不推诿,不嫌弃,还组织多科专家会诊,亲自给病人开刀、换药、导尿,直到病人康复出院。他说,其实,最好的介绍者,就是“病情”本身。 周志耀教授在无影灯下度过五十多个春秋,曾为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做过保健,先后获得了无数的荣誉:解放后不久,他投身到血吸虫病防治,因工作出色荣获二等功。之后他两次参加抗美援朝医疗队,任手术队队长,被记大功一次、二等功一次。1953年底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曾两次主动请缨,参加援助非洲桑给巴尔医疗队,先后在那工作近六年。他根据非洲东部地区外科疾病的特点,组织编写了近三十万字的《非洲外科学》。在那艰辛的六年中,他不仅医治病人本身,更是安慰病人心灵,展现了一位东方医生所特有的人文关怀和渴望帮助别人的心愿。被当时坦桑尼亚总统授予奖章一枚,国防部长兼三军司令赠给他非常珍贵非洲木雕一座,这不仅仅是周教授自己的荣誉,更是象征着中坦两国的友谊。回国后,被国家对外经济联络部评为“援外先进工作者”。他曾担任鼓楼医院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曾当选中共第十二届党代表,也多次荣获省市劳动模范……他虽享誉学界,却依然淡泊名利。周志耀教授今年已88岁高龄,但他时常关注着医院和医学事业的进展。2007年底,他在鼓楼医院丁义涛院长的陪同下,坐在轮椅上,参观医院南扩工程后寄语:“百年鼓医,中外闻名;全心全意,服务人民;后继精英,发扬光大;培养将才,国际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