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医师终身荣誉奖>第一届(2011年)

陈一飞

发布时间:2013-06-08 来源: 作者: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烧伤整形科专家  陈一飞

陈一飞 (又名陈季良),主任医师,教授,重庆忠州人,1923年2月27日出生。1943年8月考入原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于1948年11月在该校加入中共南京地下党;于1949年5月受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卫生部指派,接管原中央医院,当时更名为华东军区总医院,即现在的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协助医院党代表工作,同时继续完成医学院的临床实习课目,于1950年7月毕业并留在该院外科从事临床工作,先后就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外科副主任、烧伤整形外科主任、中华医学会江苏省及南京市烧伤整形外科专业学会副主任委员、第二军医大学及南京大学医学院教授、全军及南京军区烧伤整形外科专业组成员及组长、南京军区科委委员等职。多次获得科技奖并立三等功五次、嘉奖三次、率科室荣立集体三等功两次、集体二等功一次。

       从立志悬壶济世,到加入中共南京地下党

陈一飞当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后,正值抗战艰苦时期,学校一度迁到重庆。抗战胜利后回到南京,他出于对当时国民党政府专制腐败的憎恶,积极投身到进步学生运动中,先后加入了中共影响下的左翼进步组织---“新青社”和“风社”。在1947年声势浩大的“5.20”反饥饿、反内战大游行中,因走在队伍前列,被反动派高压水枪猛烈冲击受伤。以后经组织上考察通过,于1948年11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事地下工作和学生运动。当时虽然生活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之下,他依然怀着坚定的革命信念,战斗在我党第二条战线上,战斗在敌人心脏之中。直到1949年1月,上级党组织指令其撤退到解放区并进入苏北淮阴的华中党校学习。

          受二野指派,接管中央医院

在南京解放前夕,党组织把党校的南京同志们组成“金陵支队”,编入解放军第二野战军,重返南京,参加解放后的南京接管工作。作为一名政治上经受住考验的从医人员,陈一飞直接被二野卫生部派往当时的“中央医院”(后改名“华东军区总医院”,即现在的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进行接管工作,同时继续完成医学院的临床实习科目,于1950年7月毕业。

         忘我工作,直到累病

毕业后陈一飞继续在该院外科任军医,他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善于理论结合实践、外科技术上勤学苦练、精益求精。在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之际,大批中国人民志愿军烧伤伤员亟待整形外科治疗,医院领导于1952年10月派其参加在北京协和医院举办的建国后首批整形外科培训班,师从由美国归来的宋儒耀教授。一年后陈一飞回到医院建立了整形外科。1955年由华东军区委派,加入手术队参加了解放一江山岛的战役,负责救治伤员的工作,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枪林弹雨中处惊不乱的精神,完成了军区领导交予的任务。陈一飞在1956年晋升主治军医后,责任加大,他更加埋头苦干,有时一天连续做手术12个小时,次日不休息继续工作。由于长期的忘我工作,终于积劳成疾,患上了美尼尔氏综合症。但他从不叫苦,依然以医院、病房、手术室为家而置家庭、子女于不顾。1962年,终于在连续劳累后疾病严重发作而急诊入院,院方当时就向其家属发病危通知,当时的张祥院长亲自过问救治,组成院方最好的人员及治疗配备,方使得陈一飞的病情逐渐恢复。

         医技精湛,作风严谨

陈一飞从医五十多年以来,成功实施各类烧伤整形外科手术及普外科手术逾万例(包括当时所有的腹部外科手术),从未发生过任何医疗事故,这在外科领域里是少见的。原因在于他行医原则的严谨性和认真性。陈一飞于七十年代在国内首次将2号人工皮技术应用于严重烧烫伤的治疗并成功抢救了大批超大面积深度烧烫伤伤员,在抢救成功率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八十年代在国内首创筋膜皮瓣修复小腿难治性溃疡的临床技术获得成功。自五十年代起一直到离休以后在专业杂志上发表大量有创新性的论文,并主编《烧烫伤整形》、并参与编著《手术学全集整形与烧伤外科卷》、《烧伤整形再造外科学》、《整形外科手术图解》等。

                 医德高尚, 为人低调

    陈一飞从医五十多年来,从未收受过任何病人及其家属的任何馈赠或红包。甚至有点“不近人情”,例如有一位病人因为手术非常成功,出于内心感谢,登门送其厚礼,陈一飞硬是将其“拒之门外”。搞得该患者很是尴尬!但又不得不佩服陈主任的高尚情操与医德。陈一飞是建国后首批由我党分配来军区总医院工作的名牌大学毕业的临床医师,但他一贯做人低调,从不向组织上要什么待遇。他从来都把知识界的名利看得很淡。

陈一飞的人生历程,总结起来:是一个当初立志悬壶济世的年轻人,到接受马列主义、投身革命运动,再到全心全意救死扶伤、不计个人名利、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生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