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纪根是扬中市新坝中心卫生院一名普普通通的医务工作者,他的故事看似平凡、波澜不惊,却孕育着感人的力量,折射着一个医生高贵、朴实的品质。
1989年,由于工作表现出色,朱纪根被任命为卫生院的医疗组长。任组长后,他坚持把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放在第一位,严格执行医疗核心制度,每月抽检门诊病历和处方,定期排查医疗安全隐患。过去,乡镇卫生院医生多数是祖传或学徒,具有正规学历的人很少,个别医生写一份住院病历连100个字都不到,更不用说写出一份规范化的病历。他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方案,从抓病历质量和培养新生力量做起,并带头落实。仅用了2年,医院门诊病历和处方合格率就提高到95﹪,住院病历甲级率达到90﹪以上,在全市乡镇卫生院中遥遥领先。规范、严格的管理,为卫生院医疗实力的提高打下了坚实基础。
2003年,非典来袭,举国上下谈“非”色变。扬中四面环江,地理位置特殊,仅一座长江大桥与外界连接。而当时的联合卫生院正是距离大桥最近的一所医疗机构,必然承担着为所有进出扬中人员进行检疫消毒的重任,是扬中“防非”的“第一关口”。面对未知生死的考验,朱纪根镇定自若、恪尽职守,没有丝毫退缩:他一人在最危险的预检门诊室,面对着一张张外地归来、惊恐不安的面容,一丝不苟的接诊、登记、筛查、宣传隔离防护知识……闷热的天气,厚厚的隔离服下满是汗水。为守护一方平安,朱纪根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一呆就是38天,没有白天黑夜,没有节假日。
2009年以来,在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扬中积极推行“3+X”健康团队服务,要求乡镇卫生院的工作人员主动转变服务观念,在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同时,下乡村、进社区,为广大农村居民建立健康档案。朱纪根得知后,主动要求到最偏远的乡村去工作、建档。他所负责的村紧靠江边,部分老百姓对下乡的医生并不熟悉,对建档的认识也不足,常常把朱纪根他们堵在门外;有的住户,上门几次都无人在家,需要工作人员一次又一次地前去探访;村里大多数人都要上班或外出干活,白天也很难联系……面对种种困难,朱纪根不辞辛劳,利用晚上休息的时间挨家挨户探访,每天忙到深夜才能回家。经过一个多月的辛苦工作,朱纪根为全村居民建档2970份,建档率达到93﹪。目前,他一人管理着近百名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人,还坚持每两个月上门随访一次。尽管这些基础性工作看似琐碎,但他坚持了一年又一年,为许多人的健康默默地保驾护航。
朱纪根曾说过,“作为一名医生,不但要有过硬的技术,更要有对病人极端负责的敬业精神……厚德精医、仁爱为民是医务工作者必备的品德。”他不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从79年参加工作到现在,33年来,他待病人如亲人,为无数人带去了健康和希望;33年来,他用行动赢得了同事、领导和病人的信任、尊重;作为一名普通的基层医生,他用33年平凡的工作践行着自己始终不变的诺言:“我将一辈子扎根农村,我的根在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