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父老乡亲的健康
——基层医务工作者王德联事迹材料
为了父老乡亲的健康,这是王德联最淳朴的信念。
守护当地农民的健康,这是王德联最执着的追求。
王德联,1954年出生,大专文化,执业全科医师,江苏省新沂市墨河人。自1986年卫校中专毕业,扎根基层至今。
见到王德联的第一眼,你便会被他的淳朴和善良所打动。面对着满屋的患者,王德联始终面带微笑,耐心地询问,耐心地倾听,不放过任何一个能了解患者病情的细节。年长的患者们笑着打趣他:王先生(苏北有些老年人称医生为先生),这么多人你能看得过来吗?他笑着答应着:一个一个来,一个一个来。
在群众的眼里,王德联医生就是他们的亲人、朋友。周边镇,周边县的,甚至山东临沂的,大家都慕名而来。在基层卫生院工作28年来,他早已凭着崇高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为病人除疾祛病,排忧解难,融入群众,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赖和赞誉。
义无反顾,立志基层工作。
1986年刚毕业,淮阴卫生高等专业学校毕业的王德联早已经在扬州市邗江区医院工作,在那个医疗卫生人才尚还稀缺的年代,院方想尽方法想要留住业务素质较高的王德联。可是面对着优厚待遇的诱惑和导师们的规劝,王德联都没有动摇过要将所学回报给家乡父老乡亲的愿望。回到新沂后,王德联被分到了离家较远的棋盘镇中心卫生院。骑着自行车穿行的乡间土路上,要80分钟才能从家里骑到卫生院,王德联从来没有因为自己家远耽误过患者的治疗,从来没有迟到过。
对于九十年代初的苏北农村来说,经济依然较为落后,农民平日里劳动强度大,生活压力大,又赶上农村大范围接触和使用农药。一时之间,因为家庭矛盾等原因,很多人选择了服农药轻生,年轻的、年长的都有,有的是白天还下地干活的人,晚上就没了。很多家庭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王德联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边利用与群众接触的机会耐心沟通,一边自己毅然研究起了农药。为了能及时有效地为服用农药的群众治疗,他在自己家里买了所有品种的农药,一样一样地研究,包括成分、药效、作用等等。有些农民不识字,家里有人服农药了,送到医院也不知道服的是哪种农药,只要一说这个药是买来做什么用的,王德联马上就能分析出患者是服用了什么农药,继而对症治疗。就为这,不知道多少家庭曾经对他感激涕零。朴实的农民时常自己烙了煎饼之类的送给王德联,都被王德联婉拒了。
一次,一位中年妇女服农药在医院治疗一周后出现了反弹,心肺功能开始衰竭,情况非常紧急。值班医生赶紧找到了王德联。联系了市医院的120急救之后,在医疗条件尚简陋的镇卫生院,王德联毅然为患者做起了人工呼吸。一直到120救护车将患者带到市医院急救室,王德联一刻都没有离开过,他生怕急救室的医生忙不过来耽误了患者的抢救机会,在呼吸机插上的前一秒,他都没有放弃为患者做人工呼吸。也正是因为王德联医生像亲人一样的守护,这位中年妇女最终挽回了生命,也挽救了一个家庭。
随着医术和声望的不断提高,进城工作的机会不断摆在王德联面前。如果进城了,他将离家更近,收入更高,可想到自己一旦离开,基层的患者怎么办?就这样,一次又一次他放弃了自己的机会,把一生的心血和汗水都留在了基层。
仁心仁术,关心患者疾苦。
进修学习,对于医生来说是最好的业务提高方式之一。别人学习进修是为了职称、为了升职。而王德联进修学习就是为了患者。每天与最基层的群众打交道,王德联深知他们的疾苦。在给患者治疗过程中,他总是想尽方法减少患者的负担,至于通过处方多拿回扣的事在王德联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他的心里装的都是群众的疾苦。
在接受王德联治疗的患者中,有一位才二十来岁的小伙子肾炎患者。年纪轻轻要靠药物来维持生命,使得原本就捉襟见肘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看到患者二十来岁,正是人生的好年华却要备受病痛的折磨,王德联心情异常沉重。可惜自己虽是内科医生,但在肾病方面知识却还欠缺。但无论如何,一定要尽自己所能给患者解除痛苦。王德联暗下决心。
他订阅了各类杂志,报名到徐州附属医院进修学习,主攻肾内科。那时候还没有电话,王德联又用写信的方式,给在镇江丹阳医院专门研究肾病的一位同学写信寻求帮助,齐心协力为患者治疗。功夫不负有心人,小伙子的病情得到了控制,并且逐渐好转。乡亲们都非常感动,为了感谢王德联医生为这颗年轻的生命所作的一切,大家纷纷要给王德联送来锦旗,同样又被他拒绝了。在他的心里,没有任何东西比患者的病情得到好转更好的礼物了。
无怨无悔,守护群众健康。
王德联家住农村,妻子也是普通的农村妇女。家里有很多的农活要做,可28年来他几乎从来没有休息过。对王德联来说,没有周末,也没有节假日。他必须得天天坐到门诊办公室,因为每天都有很多患者在等着他。家里有很多农活,农忙的时候他就白天上班,晚上干农活。为了能贴补家用,王德联的妻子除了种田,还在家里养了一头驴,可是备受患者信任的王德联却从未利用过自己医生的角色为家里多赚一分钱,这就是医者父母心的无私情怀。
从踏入基层卫生队伍行列开始,王德联就一直是农村结核病防治工作的主力军。虽明知这是一种传染病,可王德联从不放弃任何一个患者,从不因为自己伤害任何一名患者的自尊。他定期入村入户排查,定期给患者量体温做检查,定期给患者沟通送药。有的农村年长患者听力不好,又不把王德联当外人,见到王德联就靠近和他聊天,甚至贴着王德联的耳朵、喷着唾沫大声说话。同事们见了,心都揪到一起了,可王德联像没事人一样。他总是尽心为群众做着他所能做的,即使已经超出了医生的职责。
还在棋盘镇中心卫生院工作的时候,有个70多岁男性脑血栓形成病人,来到医院的时候半身瘫痪,手脚肌力为零,情况很严重,病人和家属都很着急,他就耐心向病人和家属疏导,减轻患者心理压力,同时加班加点精心设定诊疗方案,融合针灸康复理疗,经过20多天的悉心治疗,病人能够独立行走出院,周围人都夸他是华佗在世。可是谁又知道,在这20多天的时间里,王德联没有回一次家,没有睡好一个安稳觉,他每天为病人针灸、配药、观察,一刻都没有放松过。
家住墨河的一位村民,因为交通事故造成高位截瘫。每隔两天膀胱就要清洗一次,王德联每次都得先用针筒将患者的膀胱积液抽干净,再用生理盐水冲洗,再抽干净,一次一次,反反复复,每次忙完都全身酸痛,大汗淋漓。患者家属每次都感动的热泪盈眶,对待患者的耐心连患者的家属都自愧不如。
薪火相传,践行医者本色。
28年来,王德联前前后后带出了二十几位学生。善良本分的他不晓得苛刻对待学生,却以自己的身体力行,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们对他敬重钦佩。如今,有些学生都已经到了市区医院,还有的学生当了院长,连王德联这么多年来一起工作的老伙计们也都纷纷走上了管理岗位,有的已经当了局长。多年来,王德联一直都是先进,一直都是群众最满意的医务工作者,可如今他还是坚守在自己的基层岗位上无怨无悔。朴实的他从没想过要利用这些关系给自己谋取一丝一毫的利益。临近退休了,要评省级优秀基层医务工作者,大家首先都想到了他。可是到这个时候王德联却退缩了,他说要把荣誉让给年轻的同事们,激励他们进步,激励他们接上他的班治疗和照顾更多的患者,服务好他的父老乡亲们。
如果每一个医生都能像他一样,则社会幸,患者甚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