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死扶伤情系百姓,平凡岗位谱写华章
——记通州区石港镇马道村长港卫生服务站医生王志华
他是村里的赤脚医生,从医已有三十六年,走村串户,默默奉献,及时解除患者病痛,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多次被选举为乡人民代表、党代表、镇人民代表,被评为乡“优秀共产党员”,多次被评为通州“优秀乡村医生”,199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他就是石港镇马道村长港卫生服务站医生王志华。
一、情系乡村,救死扶伤。
1976年,王志华毕业于石港中学,同年十月份,成了板桥校初中二年级的一名语文代课教师。1977年9月,村里决定培养他为赤脚医生,他看到农村医疗条件非常落后,严重缺医少药,卫生防疫、血防任务非常繁重,他毅然放弃了拿固定工资的工作,背起了药箱,当上了一名赤脚医生。
毫无医学基础的他,工作热情虽高,但工作难度可想而知。为了尽快掌握医药知识和技能,他一边工作,一边在乡卫生院进行初训,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学好医,除了救死还有扶伤,作为基层医生,更重要还要学好预防医疗、康复保健,他购买了大量的医学书籍,利用晚上时间挑灯夜读,拼命地汲取医学知识。之后,他又到区赤医班进行复训,功夫不负有心人,他顺利地结业了。回到村卫生室,他一边向老医生求教,一边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三十六年来,不论春夏秋冬,不论白天黑夜,村民们的病痛是王志华最挂心的,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默默地无私地奉献着。哪家有人病了,一个电话过来,他立即上门诊疗,或者载着患者回卫生室救治,有时碰到疑难杂症自己无法救治,他会想方设法帮助病人转到乡镇医院。在工作中,他始终牢记“医者仁心”,把医德医风始终贯穿每天的服务工作中,他和许许多多扎根农村的赤脚医生一样,虽然条件艰苦,但是不断克服困难,逐渐担当起了“乡村医生”这一光荣而又艰巨的重任。
为了不辜负党的培养,1986年,王志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他牢记入党誓言,处处严格要求自已,以雷锋为榜样实实在在的为人民群众做好事。乡村泥泞小路上,他用自行车接送病人,护送病人转院,他给困难户免收三费,为盲人缴合作医疗费,献爱心亲自捐款给白血病患者王艳峰,肺癌患者丁长才,尿毒症患者宋德华……
务实的工作得到了大家的肯定,1990年,石南卫生院选拔年轻院长及党支部书记时,卫生局点名要王志华,却被王志华婉言谢绝,他舍不得村里的百姓。他常说:“村里培养了我,我的岗位在村里,这里的上千户家庭、数千个居民,是我服务的对象,时时刻刻我得替他们着想!”
二、建站为民,任劳任怨。
1991年,多名记者来王志华卫生室实地采访,王志华的心里十分內疚,因为当时村卫生室没有达到他理想的要求。从那时起,王志华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把村卫生室建设成标准化、示范化的卫生室,给老百姓有一个好的就医环境。
随着卫生局对村卫生室的政策性倾斜,对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可以输液治疗,卫生室的收入有了增加,乡村医生的工资水平有了提高,卫生室的条件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2009年合并行政村,创建示范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号角吹响了,这对一个人的卫生室经济收入刚好转的王志华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原板桥村与长港村合并建站,并且站址选在他的服务范围,这就好比一个人的饭三个人吃,真叫吃不饱饿不死,王志华的思想斗争相当复杂,但是创建示范站是他多年的梦想,改革势在必行。在卫生局领导以及石港镇卫生所薛所长的耐心开导下,王志华决心抛开个人利益,顾全大局,合资建站。
建站资金怎么解决呢?王志华的子女刚大学毕业,还没有成家,加之儿女上学时已负债,再说其他两名乡村医生,其中有一名情况与他相仿,还有一名年近古稀,哪来这么多资金呢? 依靠政府财政解决是不可能的,怎么办?怎么办?王志华彻夜难眠……三名乡村医生进行协商,年近古稀的徐医生主动说他参加投资,这位老医生说:“八六年分田到户时,我是村医生,无田可分,这次再进行一次奉献,发挥余热。”他的话感动了王志华和另一位女乡村医生,三人依靠亲朋好友的支持,筹集了资金,社区卫生服务站建造按期开工。
在服务站建筑施工期间,王志华亲临工地督促工程进度,寒冬腊月,坚持施工,按期完成了整个施工任务。从此,新合并的行政村有了一个硬件一流的社区服务站,使老百姓有了一个舒适的就医环境,同时也实现了王志华三十几年来的梦想。
社区卫生服务站硬件达标了,如何使用好站,管好站,使领导放心,老百姓称心,自己工作开心,带着这些课题,王志华拜访了许多兄弟单位,总结出一条硬道理:团结就是力量,牺牲自己,团结同志,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战胜工作中的一切困难。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千头万绪,十分繁忙,整个工作既要通力协作又分片包干,划分责任区,发挥各自的优点:书写能力强写字工整的安排完成纸质档案书写,沟通能力强的安排门诊工作及慢性病随访工作,勤快灵活一向干净的安排做护理工作,有电脑知识的安排做电子档案,只要巧安排就会忙中不乱……2010年,王志华所在的卫生服务站被评为十佳示范社区卫生服务站。
三、身残志坚,坚守岗位。
2011年7月23日,突然祸从天降,王志华因意外摔了一跤,伤势严重,经过抢救,人救过来了,但他的右手却失去了活动能力,从抢救室出来的他接受不了这一事实,但他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以后的生活,而是从医的道路,今后,怎样为村里的百姓看病呢!
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王志华想,三年乡医补偿教育毕业了,自己已经通过了国家乡镇执业助理医师实践考试,还有一个多月就要参加综合笔试了,难道就这样放弃了吗?并不是文凭怎样重要,而是要检验一下这三年自己学习有没有学好,能不能适应以后防病治病的更高要求……咬咬牙,王志华以残疾英雄为榜样,开始练习用左手写字,一笔一划,逐渐熟练,一个月后,他用左手书写通过了国家考试,并获得217分的理想成绩。
在医院住了半个月后,王志华回家休息养伤,他想,老天爷没有能够夺走我的生命,我就要对家庭,对社会有所贡献。二个月后,他熬着伤痛上了班,那时,社区服务站是人力最紧张的时期,徐老医生爱人食道癌住院手术,杨医生女儿临产住院,有时,只剩下王志华一人守站,他以坚强毅力用左手操作,保证了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正常运转。现在,王志华已能很熟练地用左手操作电脑,左手打针挂水,左手开票、写医疗文书……他克服了种种困难,在乡村医生的岗位上继续奉献自己的力量。
王志华是一个平凡的人,他所做的事情也是平凡的,然而我们却从他这些平凡中读到了一颗无私奉献的心,一颗心系患者仁者丹心的乡村医生的高尚之心!三十六年,十九岁的小伙子已成年过半百的老头子,王志华说:“工作到如今,一堆荣誉证书足以欣慰,我将用‘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激励自己,为基层卫生事业挤净最后一滴奶,假如有来生,我还做乡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