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庚修医师出生于1921年,虽然贫穷年代世事飘摇,作为老式知识分子的父亲,还是让自己的长女接受了中小学的系统教育。抗日战争中,全家避乱至陕西,范庚修医师于1943年考入西北联合大学,眼见国难当头,民不聊生,她选择了学医生涯以期将来悬壶济世,为民解难。抗战胜利后,学校迁至西安改称西北大学,后又独立为直属卫生部的西安医学院。范庚修医师在校刻苦学习六学年,毕业正值西安解放,因优异的学习成绩被留在学院附属医院工作。在范庚修主任颠沛流离的成长岁月中,见到太多的妇女因生活困难、社会地位卑微,患病得不到救治,而妇女在怀孕、生产的过程中,也常常因缺医少药而备受折磨甚至撒手人世,所以她立志从事妇产科专业,为宝宝能够平安出生,为孩子有个健康妈妈,为解除妇女病疾奉献自己一生。
在西安医学院附院工作期间,范庚修医师不计个人得失,一心扑在妇产科临床和教学工作上。她经常为抢救患者加班加点,同时也积极积累临床经验,努力学习和钻研专业知识,业务能力提高很快,成为科室的主要业务骨干,还先后被派至天津医学院、上海第一医学院妇产科医院等地进修。范庚修医师在西安妇产科学界也颇有声望,她还注重医学人才的培养,手把手教出了不少学生,国内著名的妇科内分泌大家曹赞孙教授就是她当年的得意门生。范庚修医师出色的工作多次获得医学院的表彰和奖励,也获得了卫生部的重视。范庚修医师1961 年被国家派至罗马尼亚学习妇产科内分泌专业3年,她不忘祖国嘱托,利用各种机会,象海绵一样地吸收知识和技能,渴望能更好地报效祖国。范庚修主任于1964年学成回国。遗憾的是,回国后接连遇到教改、四清等运动,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爆发。始终未能将海外所学回报人民,反而因海外经历遭受了委屈。1969年她由西安医学院附院下放至陕西安康县医院,虽然条件艰苦,她仍然认真地尽其所能为当地的妇女服务。1970年因国家援外任务所需,她被召回西安,参加了“赴苏丹中国医疗队”,先后在苏丹首都喀土穆及另一南方城市马拉卡工作。援非工作期间,范庚修医师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医学才能,她的努力工作和奉献精神获得了苏丹人民和同行高度赞扬和敬重。1974年底,范庚修医师完成援非任务光荣回国,旋即调到南京铁道医学院妇产科工作直至退休。
在南京铁道医学院妇产科工作期间,范庚修医师历任医学院妇产科教研室主任,附属医院妇产科主任,兼职江苏省妇产科学会委员和南京市妇产科学会委员。她与省内外同行都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为培养医学后人,还与南京的同仁们共同编著医生在职学习教材。在认真管理医学院教学工作、全面负责南铁医附院妇产科医疗工作外,为了更好地提高孕期优生诊断,范庚修主任开展了科研的探索,她的工作受到江苏省卫生厅的关心,批下专项资金,范主任由此受到很大的鼓励,组建了南铁医附院妇产科优生学实验室。范庚修主任先后派了3名人员到生物教研组学习技术,又引进2名专职人员,在华东地区医院首个具备了羊水细胞的染色体制备能力,在临床开展工作为患者服务。为了让更多的准妈妈能够生下健康的孩子,范庚修主任多次举办了“学习班”,毫无保留地向同行推广产前诊断技术。1983年,在翻阅国外的文献资料基础上,借鉴国外技术,反复探索“以绒毛细胞制作染色体检查”的技术,又联系她美国的老同学购买特制的培养基托运回国,终于研制成功,提高了为病人服务的技术水平,也获得了江苏省卫生厅的新技术引进一等奖。
1985年受美国同行邀请,范庚修主任经学院领导及铁道部领导批准,自费至美国学习,在有106年历史的美国芝加哥的Michael Reest hospital and Medical Center (由犹太人出资成立的美国第二大医学院,芝加哥大学医学院实习的医院)的细胞遗传室访问学习,在海外期间,她仍关心科里的同仁和国内妇产科学的发展,不断将海外的新进展传递回国。
1988年回国后,范庚修主任回到妇产科实验室,以其国外的工作经验和所学继续指导实验室的科研工作。
年届退休,范主任卸下重担,但她仍惦记妇女患者,到基层指导卫生技术人员,也服务妇产科的各类病患,她说:一辈子都能为女性患者服务,我衷心地得到欣慰。
范庚修主任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妇产科医生,也是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她为人正直,敢于坚持原则。优生实验室开展工作时,有同志囿于名利,不能坚持实事求是开展科研,受到范主任严厉批评,并以此为戒,让全体人员深受教育。范庚修主任不仅热衷医学,也关心各项国家大事,为了团结更多的党外力量,她积极组建了中大医院九三支社,团结了拥护党和社会主义的一批医学工作者,为国家和社会献言献策献力,为医学的发展积极工作。
范庚修主任一生受到表彰无数,包括了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先进教师等。在她行医、教学、科研、育人的一生中始终以勤恳、严谨、忍耐、奉献的作风赢得了患者的尊重、同行的钦佩和后辈的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