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修元,男,1919年生,自幼聪慧,勤勉向学,1945年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博士。先后在绍兴福康医院、无锡广仁医院、南京鼓楼医院任临床外科医生等职7年。1954年1月从鼓楼医院门诊部、保健科主任任上调往刚成立的南京市卫生防疫站,转入预防医学领域。投身一线血吸虫病防治、饮食食品卫生、传染病控制防疫、医学有害生物防制等方面的研究和管理40年。曾担任南京市卫生防疫站副站长、技术顾问,江苏省卫生防疫站技术顾问,江苏省预防医学会副会长,南京市政协委员,南京市农工民主党市委顾问,南京医学终身荣誉奖获得者。
一、艰苦求学终有所成
出生于一个破落地主之家的胡修元老先生,自幼聪颖,求知欲强,虽然家道中落,但生活的困难阻挡不了老先生对知识的渴求。变卖田地,外出打工,靠着这些零散的贴补,老先生十几载寒窗苦读,最终完成了学业。中学时虽然抗战爆发,颠沛流离,老先生也坚持完成了教会学校的8年寄宿学习生涯。这段学习经历为老先生打下了良好的英语语言基础,期间参加的峭岐时疫抢救工作埋下了他日后从医的萌芽,在焦溪福音医院对战场伤员治疗的学习强化了他做医生的信念。终于,1945年,老先生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获取医学博士学位,走上了战时救死扶伤的第一线。
二、踌躇满志走上外科岗位
胡修元老先生勇于探索,初上手术台就完成了当时颇有难度的手术——在肌肉中取弹头。肌肉中的弹头会“游走”,按照X光片指示的位置分离肌肉纤维,弹头却“失踪”了,老先生耐心细致,用手指触到弹头后,固定位置,从另一个角度进行剥离,终于成功将弹头取出。
三、转向预防医学,良医治未病
1953年,南京市卫生防疫站(后称为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老先生由鼓楼医院调至防疫站任卫生防疫科科长。防疫站在当时是新事物,概念源起前苏联,在国内如何运作、怎样开展工作却不明晰。为了卫生防疫工作及时有效的开展,老先生前往上海进行参观学习,去基层病人家走访、询问病情;去小学校进行晨检;在站内进行座谈交流等等;很快便找到了工作重点和难点。
1956年,南京市开展血防大会战,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复杂艰巨,但老先生毫不犹豫的参加了此次运动,学习培训,誓师出征,在疫区起早摸黑的开展血吸虫病的防病、治病、消灭钉螺的行动。在南京市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皮内试验、粪便检查;对群众进行“两管一灭”的宣传教育;“开新填旧”、“截弯取直”,采用各项措施消灭钉螺。老先生也因此被评为了第一批血防工作先进工作者。
1959年,南京市一些食品卫生问题市民反映相当强烈,预防食物中毒的发生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市里也专门成立了食品卫生工作组。当时条件艰苦,老先生外出调查、检查和管理都得骑自行车。牛奶厂在城东,鸡鸭加工厂在城西,肉联厂在城北,食品厂、冷饮厂在城南,全城的各个角度几乎都要跑到。当时还没有食品卫生法,工作起来很有难度,有句顺口溜叫做“铜头铁嘴,橡皮肚子飞毛腿”,就是老先生当时工作的真实写照,喻示处事坚决有力,口才雄辩,说话有理有据讲道理,受得住委屈,遇事要即刻赶到现场。
十年文革动乱结束后,我国正经历一轮新的科技革命,老先生抓住机遇,普及健康知识讲座,进行科学研究。1978年至1989年的十来年间,是老先生最为忙碌却也贡献最多的十几年。
1978年,防治蟑螂臭虫全国科研协作组成立,老先生做为倡导者之一,担任组长。协作组建立了专家委员会,指导全国已经轰轰烈烈开展的爱国卫生运动,从无序的自发群众运动,转变为通过系统的科学研究,在正确方法指导下有序、科学灭杀有害媒介生物的活动,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有效杀灭捕获方法。老先生担任组长的10年里,重视培训、教育、宣传,获得了众多学术成果。专题组从几乎白手起家,发展到第七次年会时已有120多个大、小单位,包括医学院6所,研究机构8个,省级、省会城市卫生防疫站、卫生检疫系统等,通过专业人员们的共同努力,在蟑螂和臭虫的本地调查、种群分布、生态习性、与疾病的关系、蟑螂抗药性研究、蟑螂的动态监测、臭虫和蟑螂的综合防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受到了广大群众和认可,老先生获得了“中国蟑螂王”的雅号,还受到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江苏人民广播电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专访,进行了关于蟑螂威海及防治的专题讲座,《健康报》、《新华日报》、《南京日报》等报刊、书记也专栏刊载了他的工作成果。
1981年,我国出现了第一例军团病,该病例的诊断工作就是经老先生之手进行的。1981年,南京军区总医院收治了一名23岁的患肺炎战士,住院数月,经抗炎、抗结核治疗无效,老先生早已从国外文献中了解到军团病,建议改用红霉素(特效药)为主进行治疗,并将病人多次检测的血清标本冰箱冻存,赴美进行检测,最终证实诊断为军团病,小战士也痊愈出院。后来,老先生参与召开了全省和全国的军团病学术讨论会,组建了江苏省军团病科研协作组,引进、开发、推广、应用军团病技术,并举办了多期讲习班。
四、多地讲学考察,交流先进技术
1982年开始,老先生应邀去全国各地进行学术交流。支边援少是我国一贯的重要政策之一,老先生讲学的第一站,便去了南宁。在南宁,老先生以座谈会的形式交流了从事预防医学几十年来的优秀经验,虽然每次座谈会仅有50人参加,但是会上的交流相当热烈。在云南讲学的期间,刚好碰上保山县鼠间鼠疫防治的收尾阶段,老先生不畏路途艰险,花了几天时间,到达了发现鼠疫死鼠的现场,调查研究,协助当地防疫站进行经验总结,预防传染。在此之后,老先生又先后赴哈尔滨、太原、北京等地进行培训讲课,受到了当地同行的热烈欢迎。
随着改革开放脚步的加快,国内外交流也日渐频繁,世界卫生组织提供资金,帮助我国卫生行政、学术人员出国交流、学习和借鉴,提高我国卫生技术水平。老先生因具有良好的英文背景和在预防医学、卫生领域多个有关专业的工作经历,多次赴国外考察学习。第一次海外交流,老先生去了菲律宾、新加坡和英国,学习了他们在环境卫生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成功经验。第二次的出国考察专门针对腹泻病实验室诊断,老先生去了美国,参观访问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美国菌种保藏中心、Sack实验室和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肠道细菌实验室和军团菌实验室,还参加了美国当年的微生物学会年会。在那里,老先生接触到了当时国内了解并不甚多的轮状病毒,感受到了美国CDC严谨却又温馨的工作文化。1986年,老先生受邀前往日本考察卫生杀虫剂科研开发的情况,了解日本管理和杀虫灭害的经验,并进行讲学交流。老先生介绍了我国除“四害”的工作体系和成绩,也介绍了自己关于消灭臭虫、蟑螂的一些见解。
五、牢记为人民服务,科研成果卓著
在预防医学领域几十年的摸爬滚打,老先生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群众谋求幸福,老先生也取得了众多科研成果。几十年来,老先生共发表了论文著述近40篇,内容涵盖血吸虫病的防治、伤寒的免疫预防、流行性乙脑的流行病学和疫苗运用以及蟑螂、臭虫的相关研究。众多的科研成果宛如一个巨大的宝库,为日后的卫生防疫提供了价值甚高的参考依据。
老先生从医一生,将自己的毕生所学和毕生精力都献给了国家、献给了人民。95年的人生变幻,95年的激情奋斗,时光荏苒,世事变迁,而永远不变的是老先生认真负责、救死扶伤的大医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