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树人,男,上海人,1919年12月5日生,1945年上海同德医学院毕业,内科主任医师,中共党员。1980年任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技术顾问,曾任常州市内科学组组长,是常武地区医务界老前辈之一。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在当地人民心目中有较高的威望。
徐树人自幼聪颖灵敏、求学心切。父母见其进取心强,便出钱供其上学,从私塾一直念至中学。中学毕业时,他看到人民生活贫困,营养状况普遍较差,肺结核的病人很多,许多年轻人因为“肺痨”无法工作,更因为缺医少药,早早地离开人世,给他触动很大。他决心学医报国,毅然报考了上海同德医学院,并以优异的成绩录取。大学毕业后,26岁的徐树人离开学校,他不顾家人的劝阻,放弃了繁华的上海都市和优厚的家庭条件,来到条件较差的常州武进医院(现在的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当时的老百姓还具有较浓的封建思想和迷信的色彩,对疾病没有科学的认识,对医务人员的积极救治甚至有抵触心理,徐树人就耐心地给他们讲解科学道理,让他们懂得决大多数疾病不是与生俱来,不是因果报应,而是可以治愈的。他全心全意为病人着想,努力学习临床知识,勤奋工作,很快,病人和同事都喜欢上了这个上海人医生。
徐树人是开创常武地区内科专业的活动家之一。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不顾自身危险,以满腔热情投身于医疗事业。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当时医院被迫撤离,处于瘫痪之际。他临危不惧,与其他同志一道,不分昼夜地忙于医院的恢复工作,开设内科病房收治病人,从而使医院度过最困难时期。1948年冬,密传中国人民解放军即将渡江,他和其他医生一起,积极准备收治伤病员的工作。新中国成立以后,50年代,长江流域血吸虫病肆虐,严重地影响了人民的身体健康,也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阻碍。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大规模地开展血吸虫病防治运动,徐树人担任常州市治疗领导小组组长,他走向田间地头、访村串户,向农民群众宣传血吸虫病防治知识。他废寝忘食地工作,为常州地区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对血吸虫病人的治疗过程中,他发现原有的锑剂三日疗法毒性反应较大,经过不断摸索,他将静脉推注方式改为静脉滴注,并自行设计50毫升的滴瓶,以每分钟15滴的速度完成一次治疗。这样显著减少了咳嗽、恶心、呕吐、头痛等副作用的发生,心、肺、肾的损害程度也相应降低。同时,他又将原三日疗法延长为七日疗法,大大提高了锑剂的疗效。他将治疗经验总结,编写了《血吸虫病防治》一书,让宝贵的经验得以推广,挽救了许多晚期血吸虫病人的生命。
徐树人敢于实践,勇于创新,在医疗工作中发明创造了许多医疗器具,有效地提高了当时的医疗水平。1950年,他仿制成功直肠镜以利于血吸虫病的确诊;改进气胸箱装置,以便于肺结核病人的治疗。1954年,他参考多种资料,研制成功电泳仪,用于临床了解病人肝功能情况;1958年他试制成功脉冲电疗机,对肌肉扭伤患者有独特疗效,并可用于电针灸和针麻。1959年他又进一步将其改良发展为多用机,用作电睡眠机、人工呼吸机及冻疮治疗仪等,达到当时国内先进水平,为发展祖国的针灸事业做出了一定贡献。进入八十年代,冠心病发病率日渐提高,并发心律紊乱、室速、室颤、早搏等病人较多,如不及时治疗,死亡率较高。为了及时抢救,找到病源,他多次与市某电子仪器厂合作,创造了多导联心脏遥控监护仪,受到患者和医务人员的高度赞扬。
徐树人在心脏病的治疗方面有较高的造诣。1957年,他率先在常州市开展心导管检查和诊断先天性心脏病的方法,为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治开辟了新天地。他刻苦钻研,积累和总结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发表专业论文十余篇,为医院心脏内科和心胸外科的建设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还是当时有名的内科导师之一,早在50年代和60年代,常州市开办医学专科学校,他多次担任授课老师,悉心讲解内科诊断学及心内科学,为常州市培养了大批医疗人才。他从事内科临床医疗和教学工作几十年,带教出来的医生遍布省内外。
徐树人从医40余年,勤勉工作、任劳任怨。他视病人如亲人,病人有需要时他随叫随到,从不计较时间和报酬。他把毕生精力贡献给了内科事业,为提高常州市的医疗水平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人民也给予了他很大的肯定,先后被评为市劳动模范、市先进工作者、市第六届、第八届人大代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