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医师终身荣誉奖>第二届(2013年)

钱铭辉

发布时间:2013-07-02 来源: 作者:

 

钱铭辉,男,1924年10月生,教授,主任医师,江苏南通市人。1944年上海德国医学院医预科结业,随后转读于南通大学医科。1951年起,先后在前上海公济医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南通医学院、苏州医学院附属第一、第二医院学习与工作,从事放射影像工作达61年。期间,曾师随钱三强教授学习同位素,并多次赴日本、荷兰、德国、比利时、英国、美国出访、研修和探亲。
上世纪50年代,放射专业人才较少,物力艰困;诸多大中型医院(通医附院、苏医附院、上海公济医院等)均仅有2台X线机,技术员两位,医生兼职,开展业务十分有限。在南通附院,鉴于X线透视机多是军用机,防护差。他首创了隔室透视装置,并撰文刊登于1956年的《中华放射学杂志》,至今还有一些单位应用。
70年代,X线造影设备性能很差,他先后自行设计了用于脑血管造影的八片联动换片机、用于淋巴管造影的微量恒速造影剂注射器和气脑造影等医疗器械,积极配合苏医附一院重点学科(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的临床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80年代初,美国罗马琳达大学心脏病中心华裔专家谭氏兄弟两度访问苏医附一院,开展CAG、PTCA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当时科室并无心血管造影设备,他大胆采用沪产800MA-X线胃肠机,先后做了136例CAG和6例PTCA,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并先后做了136例CAG、6例PTCA,在当时国内可谓首创。
钱铭辉教授在通医附院期间即担任科秘书。在苏医附一院、附二院先后担任科副主任、科主任。在省内率先成立了同位素室,1985年引进CT机,为苏州市放射诊断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思维活跃,兴趣广泛,除X线放射诊断外,先后主持/参加过同位素、放射治疗、CT、MRI和介入放射的工作,是苏州医学院放射专业的奠基人之一。
从50年代开始,他一直经手主办省、核工业部、总会及专题20余个进修班和卫校专业班,先后约计500人,同时还接受进修生及研究生,每年以请进来(上海专家为多)走出去的形式,先后选送医生分别到天津医大、北京阜外、上海华山进修。此外,举办较多读片会。总之,设法把学术气氛活跃起来。
十年动乱,1976年四人帮虽倒,妖雾未散,“两个凡是”尚畅行,学术界心存余悸,不敢活动。至1978年,全国放射学界已有15年停顿学术活动,时任全国放射学主任委员的汪绍训教授提出“地区性放射学学术交流” 来投石探路,行则推动全国,不行则止。1978年夏、秋两次派陈英杰主任南下,和江苏省放射学会的钱铭辉教授联系,由其承办。经联系和请示,在省医学会、苏州市卫生局、苏州医学院一致支持下,终于确定承办任务。
1977年,当时经济条件很困难,先任江苏省放射学会第1届秘书,后任主任委员,一直坚持按规定三年举办一次省级学术活动,而且分别在徐、泰、锡、宁、淮等地召开学术会议,先后邀请孔庆德、陈星荣等教授前来讲学。
1978年11月底,“全国地区性放射学学术会议”正式召开。那时,国家经济困难,学会穷,代表们住在阊门饭店,开会借阊门戏院和第三制药厂,论文都是自印带来,没有宴请、旅游,连集体摄影也从简,热水也定时供应。尽管如此。预定300名代表,结果却来了800多人,连很少外出开会的徐惊伯教授、陈官玺教授也来了!大家兴致极高,毫不计较生活上的困难,这次会议取得了超过预计的成功!年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深得人心,所以还着手准备筹办第三届全国性放射学学术会议
1986年秋,协办了中美放射学交流会议,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外,花少钱办了全国性放射学通讯,取得广泛良好的反应,在出100期时,国内刘玉清院士、胡懋华老教授等专家都来贺信,鼓励此事。在全国、省医学会率先成立了技术组、介入组,使得省放射学会能更好地发展,也使一些教授、技师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响应陈星荣教授倡议,筹办了华东六省市放射学会议以及总会与北医合办的进修班,自发承办了CT、MRI和美国教材学习班。参加放疗、核医学专业职称评审工作。
1996年,他接受了巨鲨公司王卫经理的提请,成立江苏放射学敬老会,每年一次活动,至今已17届,使我省放射学界增强了凝聚力和战斗力,也成为全国同道所称赞!
他一生工作于协和医院(2年)、通医附院(5年)、苏大附一院(34年)、苏大附二院(20年)。努力工作,勤奋学习,用于创新,科研成果丰硕。他潜心培养影像医学的专业人才,桃李满天下,为江苏省影像医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