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医师终身荣誉奖>第二届(2013年)

顾以为

发布时间:2013-07-02 来源: 作者:

 

顾以为 女 1923年5月5日
1951年7月参加工作   最高学历:大学本科
技术职称:正教授 正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徐州医学院   专业:眼科
 
简历:
1941-------1945年1月    上海圣约翰大学生物系毕业
1945年9月-------46年1月昆山县立中学教师
1946年1月--------46年10月上海省吾中学教师
1946年10月-------1952年7月南京大学医学院医疗专业本科毕业
1951年7月----53年3月在北京大学医学院参加卫生部主办《眼科高级师资班》培训
1953年3月-------56年9月江苏医学院工作
56年----60年1月江苏南京医学院工作
60------------91年徐州医学院工作
91年退休
 
主要事迹:
1950年在南大医学院学习期间,新中国刚刚成立,因解放军战士大批患血吸虫病,直接影响部队的战斗力,当时部队医务人员极度缺乏,南京市成立血吸虫病防治委员会,需要大批医护工作人员,动员医学院校学生参加血吸虫防治工作,顾以为医师身材矮小,体重40公斤,学校叫她不要参加了,但她积极报名参加了医疗队,当时工作条件非常艰苦,从卫生宣教到水质检验,疾病的治疗,每天忙碌在军营和水源,来回步行20公里,晚上还要进行大便化验虫卵,不怕脏和累,由于标本很多,每天都工作十几小时,从没休息过星期天,由于工作成绩优异,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肆等功。
1951年7月国家要加强医学院建设,需要大量的新中国自己培养师资力量,由中央卫生部挑选安排到北京医学院眼科高级师训班培训并工作,从师毕华德教授,53年结业后分配到江苏医学院眼科工作,由住院医师、住院总医师、主治医师(助教、讲师)积累了临床医疗教学工作的经验及能力,在这期间到中山医学院学习,从师于陈耀真及毛文书教授,从而获得丰富临床经验,为今后独立工作奠定基础。
1960年为支援苏北建设,放弃了南京优越条件,来到苏北徐州,参加南京医学院徐州分院组建工作,当时徐州条件非常艰苦,吃的是粗粮,家里没有电,没有自来水,吃水靠肩挑,烧煤要自己到煤场去拉,晚上备课用煤油灯,徐医附院眼科条件非常简陋,全院工作人员约100人,眼科医护人员3人,且层次较低,只能诊疗一些简单外眼疾病,内眼手术不能做,一个人面对这些条件,要把这样一个科室变为一个能承担医学院校教学和医疗工作难度很大,顾以为医师从科室建设着手,组织科室人员学习业务,加强医护人员的业务能力培养,组建了眼科门诊手术室,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从器械配备,手术包准备,消毒,都要自己动手,带领全科人员开展眼科门诊手术,逐步在徐州地区首先开展内眼手术,如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剥离手术等,徐州是煤城,煤矿工人眼外伤病人多,所以急诊病多,球内异物发病率高,1962年冬季一天晚上,救护车急促的铃声划破了夜晚的宁静,一位煤矿被雷管炸伤眼睛病人被送到徐州医学院附院眼科,顾以为医师不顾冬天的寒冷,披了一件大衣就到了医院,检查病人,诊断为球内异物,之前徐州地区没有医院能做这种手术,但看见病人和单位领导期待的目光,决定手术取出异物,就和放射科医师一起开展X线下球内异物定位,将球内异物顺利取出术,手术做完了,天也亮了,顾医师迎着清晨太阳,来到门诊,开始新的一天工作,结束徐州地区球内异物不能医治历史,预后病人保留0.2视力,患者非常感激,称顾医师为光明使者,多年来,一直把解除患者疾苦、送患者光明作为自己的行医准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病人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同情心和爱心,对待病人,无论富贵贫贱,都一视同仁、态度和蔼,解释工作耐心细致,为病人服务从没有时间这个概念,无论是上班还是休息、白天还是晚上,总是随叫随到,为了病人的方便诊治,经常加班加点。技术清湛,爱岗敬业,在医师的岗位上,具有卓越的专业能力。
 
在那艰苦年代不光要完成正常医疗工作,还要完成医学院本科教学工作,眼科教研室就一人,从眼科挂图绘制到眼科解剖标本都要自己制作,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根据徐州地区情况,自己编写讲义,补充教材不足,当时因为家里没有电,经常在科室工作到深夜,从理论课到见习课实习课都是一人上,上完课回到科里又要开展正常医疗工作,眼科在医院是一小科室,徐州眼科医师非常缺乏,大多数医院都是并在五官科,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经徐州卫生局邀请,参加徐州卫校教学工作,卫生局培训班教学工作,短期内解决夲地区眼科医师缺乏问题, 1963年徐州医学院第一批毕业生分配到科室工作,使眼科人员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为了使他们尽快适应临床及教学工作,顾以为医师到徐州肉联厂联系挖猪眼,工厂给予大力支持,但是猪眼要自己去挖,每天上午门诊,中午去挖猪眼,要步行3公里,下午带领年轻医师在猪眼上练习手术,手把手教。使他们迅速适用临床医疗工作。为徐州地区培养了第一批眼科医师,后来这些医师均成为夲地区医疗骨干。 
 1971参加江苏省高等院校教材编写工作,由于编写时间短,经常工作到深夜,很多资料都要到上海和北京大的图书管去查询,当时资料都要手抄,最终在规定时间内编写完成,1978年,学校结束以教学工作为主,科研工作为辅的状态,要求教学科研齐头并进。顾以为医师在完成医疗和教学工作的同时,开展对老年性白内障疾病的研究,她们与生化教研室合作,建立实验室,从白内障疾病的发病机理,到对该病的防治,进行了大量的动物实验,取得了大量的数据,获得宝贵经验,在中华眼科杂志,徐州医学院学报发表多篇论文,该项研究荣获徐州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获优秀学术论文奖,.
多年来,顾以为医师一直任中华医学会徐州眼科分会主任,是徐州地区眼科的学科带头人,并为周边地区培养大批眼科医生,这些医生以后均成为眼科骨干力量,为徐州及周边地区医疗工作作出贡献。
晚年,因工作需要延迟退休8年,虽然年事已高,仍坚持一线临床医疗工作,查房、门诊、指导年轻医生工作,为徐州地区医疗卫生工作发挥余热,为徐医附院眼科建设及发展做出贡献。顾以为医师为人低调,她不喜欢各种各样的访谈邀请,给成千上万的眼疾患者带来光明是她最大的人生价值。她刻苦钻研、严谨求实、淡泊名利、甘为人梯、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奉献精神
 
 
奖励
参加我军防治血吸虫病医务工作者奖状,发奖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
1950年获中国人民解放军防治血吸虫病工作四等功
1985年获优秀学术论一等文奖
1990年获得徐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