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记我国著名消化病专家、消化内镜专家张志宏教授
张志宏教授,男,1925年1月生,中国著名消化病专家、消化内镜专家,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曾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学会第三、四、五届常务委员、第六届名誉顾问;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会第一、二、三届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学会消化学会第三、四、五届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学会消化内镜学会第一届名誉主任委员;南京市医学会消化学会第二、三、四、五届主任委员;南京市医学会消化内镜学会第一、二届主任委员;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肿瘤组组长;卫生部消化内科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曾任江苏省及南京市科技评审委员、卫生人员职称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张教授195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军区医学院,是医学院的第一届毕业生,同年至鼓楼医院工作至今。行医60余年来,张教授在本职岗位上始终以白求恩同志为榜样,心系百姓,奋力拼搏,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名医生,他不仅有着渊博的学识、高超的医技,更有救死扶伤的高尚医德。他赢得了病人的尊敬和爱戴,挽救了无数病人的生命,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救死扶伤”、“为人民服务”精神注入了新的内涵。
救死扶伤、无私奉献
做一名人民满意的医生是张教授的毕生追求。这句简朴的话始终激励着张志宏教授一生,并带领周围的医务人员满腔热情地为病人服务,几十年从不间断。张教授常说,医德和医术是医生的灵魂。首先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其次还要技术上精益求精,这样才有可能做一名人民满意的医生。
张教授视病人为亲人,常常站在病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千方百计为病人解决困难。尽管张教授已经离休,但他从没有忘记病人,坚持每周门诊。他的精湛技术、高尚医德享誉海内外,国内外许多病人慕名前来就诊,病人无论是党和国家的高级干部或普通百姓,张教授都一视同仁、竭尽所能。
张志宏教授从不计较个人的名利得失,始终履行“医生”的神圣职责,只要有利于病人,哪怕是再不起眼的小事,他也愿意亲历亲为。张教授经常耐心细致地解答病人及家属的各种问题与疑虑,使他们正确地对待疾病、更好地配合医疗。当看到一个个病人被救治,看到一个个康复者露出久违的笑容,张教授常常情不自禁地喜悦,发自内心地高兴。在医生这个岗位上,他感悟了生命的可贵、责任的崇高、人生的意义。
勇于探索、开拓创新
张教授在1954年和著名的消化病专家吴锡堔教授一起探索专科化建设,并成立了鼓楼医院消化科,在他的带领和指导下,鼓楼医院消化科是江苏省、南京市重点专科,在国内享有盛名,目前已经成为卫生部重点临床专科。
张教授勇于实践,开拓创新,善于学习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经验,结合医院实际,推进医院消化病诊疗能力的发展,为人民卫生健康的需求提供优质的服务。张教授创造了许多个中国第一,早在1954年,张教授就在国内率先开展胃镜检查,是国内最先开展半可屈式胃镜检查者之一,1955年率先开展腹腔镜检查技术,60年代又在国内率先采用胃内照相技术。在张教授的不断努力下,消化内镜从单纯的诊断用途发展成治疗内镜。他在国内率先开展酒精注射治疗胃息肉,在国内开发了内镜微波治疗仪,从动物实验到临床应用,用于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息肉、良恶性狭窄,填补了国内空白,并多次在国际消化内镜学术会议上操作表演示范,该项技术即使在今天仍被临床工作者广泛使用;在七十年代,在国内较早开展经十二指肠镜胰胆管造影检查诊断胆胰疾病,采用体外震波碎石结合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治疗胆总管结石,被国内同行推崇为中国消化内镜的开拓者之一。
张教授1956年在国内首先开展肝静脉导管技术、气球网刮拭胃粘膜脱落细胞学检查诊断胃癌等诊疗技术,而癌细胞学的工作,获得北京协和医院细胞学专家杨大望教授的赞许,并相互交流病理细胞学涂片,吸引了国内众多消化道同行参观学习。
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张教授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即使在耄耋之年,仍然刻苦学习并熟练掌握电脑知识,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活到老,学到老”。
深入研究、广泛交流
“上医不治已病治未病”,张教授在繁杂的临床工作之余,在国内较早深入开展科研工作,对于消化系疾病的预防和早期诊断做了大量的科学研究,获得江苏省、南京市科技进步奖共9项。他积极研究并开展消化系疾病的实验室生化和放免检查,包括胰功肽、十二指肠胰液分析及粪便脂肪分析等胰腺外分泌检查;完成了同位素P3诊断急性胰腺炎以及七种胰腺肿瘤标志物诊断价值的研究,并编写了国内第一部胰腺病学专著,共编写胰腺疾病相关专著三本,由于其在胰腺疾病的杰出贡献,中央电视台(科技之光)摄制了其在胰腺疾病的研究工作成就,以上、下集播放,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
1984年,他为了让更多广大内镜工作者的先进经验临床得到分享,又与吴锡堔教授一起创立了内镜杂志,并担任第二届内镜杂志主编,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内镜杂志转型成为消化内镜的专刊,并于1996年升格为中华消化内镜杂志,成为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会的会刊,张教授出任常务副总编。离休后他担任名誉总编,仍时刻关心中华消化内镜杂志的发展,为杂志的发展献计献策。
在从医60余年间,张教授还积极致力于增强国内外学术交流,1996年主导承办了第四届国际消化内镜和消化疾病学术会议。他积极倡导学术年会、学术讲座以期提高医疗学术水平,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甘当人梯、培养人才
张教授认为个人的精力和能力是有限的,重要的是培养出一个德才兼备的团队。他经常强调,我们的事业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代人的事业,老一代医务工作者更有责任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白求恩精神和科教兴国有机结合起来,培养更多的、年轻的和新时代的白求恩医生,使我们的事业高起点、高成就、高质量地延续下去,推动我国的卫生事业不断发展。
在院领导的关心及他的努力下,鼓楼医院消化内科在1959年和1985年两次被卫生部认定为全国消化医师培训基地,迄今为止,为全国地方和部队培养了50余班、近五百名学员,他们中的多数人已经成为各地的学术带头人。
鉴于张教授六十年来孜孜不倦从事我国消化疾病和消化内镜事业,尤其在消化内镜临床应用、基础研究及创办“中华消化内镜杂志”所作出的贡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60华诞前夕,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召开的世界华人消化内镜学术大会上,他被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会授予“中国消化内镜事业突出贡献专家”的荣誉称号。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年逾古稀的张志宏教授仍怀着一颗年轻的心,永远想着病人,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他身体力行的白求恩精神和人格力量震撼着我们,他不愧是一位好老师,是我们年青人学习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