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医师终身荣誉奖>第一届(2011年)

王敬良

发布时间:2013-06-08 来源: 作者:

王敬良

王敬良,1925年6月生,浙江奉化人,教授,主任医师。南京医科大学教授、内科学(心血管病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人民医院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1948年毕业于江苏医学院,后即留校任教。历任助教、讲师、教授,曾任南京医科大学诊断学教研室主任、江苏省人民医院内科主任、心血管疾病研究室主任。王敬良教授从事心血管病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40余年,学术造诣较深,发表论文30余篇,编、著医学专著5本:主编《简明诊断学》(1962),主译《心脏病的诊断和治疗》(1979),主编《诊断学基础》(1982),参加编写中英文版《中国现代医学》。王敬良教授技术精湛,知识面广,工作勤奋。1953年率先和张克铮主任在镇江开展心电图检查。1957年开展右心导管检查,有效提高了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率,并参加了在南医刘燕公教授、军区医院吴公良主任领导下的协作组,从事先心的诊断和手术治疗的研究。1963年起科室开展心脏起搏器的研究,先应用导线经皮式固定频率起搏器。1965年开始研制体内埋藏式及暂时性经静脉心内膜起搏工作推动了国内心脏起搏器的研究和应用,一度中断。1970年后与生理教研室协作,重新开始,并和多个厂,研究所协作,加快了起搏器的研制步伐。1971年心脏专业设立病床15张,由王敬良教授和马文珠主任共同负责,并在1973年、1975年分别承办了中华医学会在南京举行的两次起搏电生理会议。王敬良教授领导和主持的“心脏起搏器及其起搏理论研究”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江苏省1980年高血压抽样普查报告”获得1980年卫生部科技成果乙级奖,此外还获得科技成果奖7项。1979年,王敬良教授和黄元铸、马文珠、陆风翔教授等科里的几位专家在花费了两年多的时间后,编译出版了当时美国最权威的心脏专著——《心脏病的诊断与治疗》,这是一本长达80万字的大型医学参考书,是文革后国内第一本医学专著;80年代初,他们又主编了当时国内第一本心脏起搏器参考书——《人工心脏起搏器的临床运用》。从事临床工作的同时,王敬良教授兼任南医学报主编,任内率全室将学报由每年四期扩充到每年六期(双月刊),并增排英文版两期。他教学思想端正,治学严谨,重视人材培养,1978年以来已培养了12(?)名硕士研究生,1(?)名博士研究生,为医学教育事业做出了较突出的贡献,1985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989年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并在1990年的国家教委全国高校科技工作会议上受到表彰。在学会工作方面,王敬良主任曾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江苏分会常务理事及内科学会副主任委员。1991年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1年被授予“终身教授”称号,2009年获得“中华医学会资深专家”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