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血防 无悔一生
——记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周家修医师
周家修,女,1922年8月出生于上海知识分子家庭。1948年6月,获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的她,放弃了前往美国从医的大好机会,放弃了大上海高级医院主治医师的工作,投身艰苦的江苏农村,与血吸虫病防治事业结下了一生情缘而无怨无悔。
1949年春,凭着“我不该在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溜走”这样一份坚持,周医生毅然放弃了像许多同学一样去美国当实习医生的机会,为了新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怀着满腔赤诚投身到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中去。1952年江苏血吸虫病肆虐横行,她深感疫区人民更需要她,再一次毅然离开繁华的大上海来到艰苦的无锡农村重灾区。
周医生医术精湛,为了人民健康,她不辞辛劳。尽管体弱多病,但她依然坚持深入农村和疫区,积极参与抢救重症病人。每天步行十几里山路,和其他同志一起担水、打针、洗针筒、测体温、倒马桶,吃住在农家,她从来没有叫过苦。在她家中始终备着一个急救包,一接到病情通知她便立即拎包出发。为了抢救急性血吸虫病感染患者,她曾连续5次坐小船横渡长江,全然不顾晕船、病痛,不分昼夜地投入到抢救病人的工作中去。为了控制血吸虫病疫情蔓延,她曾带领一个小组在重灾区昆山的茜墩公社新建大队蹲点四个多月,期间群众生病她都亲自前往,风雨无阻,主动跟踪访视病重患者。曾经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得知患者病情后,她拿起手电筒就立即出发,顶着风雨,沿着崎岖泥泞的小路步行好几里山路赶去就诊。在她的心中,始终怀着这样的信念:“我们到农村治病,不仅是把科研搬到现场或把医院开到农村就算了事,而应该通过上门更好地服务群众”。1975年美国血吸虫病考察团来访时,副团长巴西突发心肌梗死,情况异常危急,尽管缺乏必要诊疗设备,但周医生诊断准确及时、急救措施果断得当,最终使其安然脱险,这段救治国际友人的故事至今还被传为佳话。
1950年抗美援朝之时,她力劝父母,带头报名参加了志愿军医疗队,尽管因赴朝名额的限制未能如愿,但她却视其为“一次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更是一次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思想教育”,在她的支持下,丈夫杨存性医生赴朝担任军医。1978年她支持丈夫赴任世界卫生组织高级医务官,1982年杨医生离任归国后,她又支持丈夫无条件地将其在国外任职期间结余的薪金和养老金共计22万美元全部无偿上交卫生部。
周医生刻苦钻研,为了攻克难关,她不舍昼夜。为降低在治疗血吸虫病过程中因锑剂中毒的阿-斯综合征死亡率,她坚持白天治病救人、晚上挑灯夜战,不仅做到了所属医院当时收治的病人中未出现一例因阿-斯综合征致死的病例,最终还在临床实践中用阿托品抢救获得成功,大大加速了治疗进程。她在治疗中“一锤定音”的权威得到了同行和家属的认可。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她克服了重重苦难,参加完成了呋喃丙胺治疗急性血吸虫病课题,使得当时国内治疗血吸虫病第一次真正跳出了锑剂的圈子,该课题于1963年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她参加了抗血吸虫病新药吡喹酮研究并取得突破性进展,1985年获全国科技进步二等奖,该药也成为治疗血吸虫病的首选药物在全国推广并沿用至今。她本人也先后获评全国群英会集体代表、全国医药卫生先进工作者、全国血防工作先进个人等诸多荣誉。
时光荏苒,当年的小姑娘如今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曾经医治病人的医生,如今却成为病人躺在病床上。落英更护花,那些意气风发的誓言,在一段轰轰烈烈的故事之后,必将被我们牢记,也必将不断鼓舞着我们广大医务工作者奋发和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