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良相愿为良医
----彭大恩主要事迹材料
彭大恩,女,1917年11月生,九三学社社员,1941年毕业于国立上海医学院,1942年入中华医学会,成为永久会员,1943年加入中华儿科学会,是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三位创始人、小儿血液病学奠基人之一,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在彭大恩的自传中有这么一句话:不为良相愿为良医。她在业务上精益求精,不断钻研;对待病人和蔼可亲,全力以赴;对待学生循循善诱,严格要求,保持着对救死扶伤事业的崇高敬仰,一心扑在工作上,帮助一位又一位患儿恢复健康。
她对每一位病人都做到熟悉情况,了解病情,对随访病人都做好详细的记录,做到心中有数;对那些不及时来院复诊的病人及时去函询问情况,做到及时提醒;对远道而来的疑难血液病病人总是想法设法及时做出诊断,解决问题,首先为病人考虑,受到病人的无限信赖和赞扬。她时刻记挂着如何更好的医治血液病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救死扶伤的深刻内涵。
在业务方面,她积极开展血液病、特别是白血病治疗的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先后主持小儿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治疗获部科技三等奖,“HOAP方案治疗急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主要完成人之一)获省科技二等奖。在中华医学杂志外文版发表《婴儿巨初赤血球性贫血》,第一次在国内系统阐述小儿巨初赤血球贫血症,成为国内最早的研究文献,此文发表后引起国内儿科界的注意和重视,整个儿科界由于她的论文著作,开始有针对性的研究此类疾病。
在年近七旬时,她依然兢兢业业的为医疗卫生事业辛勤操劳,几十年如一日,任劳任怨,全心致力于小儿血液病的防治和科研工作。她不顾自己年老体弱,仍积极的积累资料,总结经验,忘我的投身于血液病的研究之中,并撰写和出版书籍七本,在《中华儿科杂志》、《中华内科杂志》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相关论文40多篇,并多次作为代表出席全国儿科大会并宣读论文。
如今彭大恩一手创建和发展起来的血液科已成为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发展、人才队伍的培养凝结了她多年的心血。在她的研究和不断推动下,从80年代起,我院对严重威胁小儿生命的恶性肿瘤——白血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在国内首创小儿骨髓活检改良法,应用此法将小儿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研究应用到对小儿血液病诊治,大大提高了再障的早期诊断率及白血病诊疗疗效的判断率。同时承担江苏省卫生厅及市科委重要临床课题多项,研究成果获核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奖、江苏省科技进步奖、苏州市科技进步奖等多项。彭老虽已耄耋,但依旧心系着医院,每次探望,她总是关切的询问医院现在的发展情况,询问年轻医生的培养情况。
自儿童医院成立后,她担任苏州医学院医疗系儿科教研室主任,期间为了准备教材,花了很多的精力和心血,但她从不感到麻烦厌倦,相反越干越有劲。对学生严格要求,平时查病房时及时发现错误,如病史字迹不清楚或粗枝大叶等现象时立刻予以纠正,丝毫不肯放松,在她的督促下,医师的工作责任心大大增强。更难能可贵的是,有问题讨论时,她能发扬民主,接受别人意见来处理,使大家很容易接近她。作为儿科学教研室主任,她长期参加及领导教学工作,积累丰富的经验,在带教过程中总是循循善诱,耐心的指导初级医师,使儿科教学工作圆满的完成。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从建院时的缺资金、缺器材、缺人才,到现在拥有多台高科技医疗设备,开放床位700张,全院职工1000人,日门诊量3000人次以上,医院各方面发展一派欣欣向荣的成长之势。耄耋之年的老人有时还会到医院来看看,医院就如同他的一个孩子,她早已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