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调做人,默默奉献
——记著名普外科专家,南京鼓楼医院李坡教授
李坡主任出生于1923年,江苏省南京市人,回族,中共党员, 1949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江苏医学院6年制本科,毕业后带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来到至南京鼓楼医院外科工作,开始了他的医学职业生涯。
1949年4月,新中国成立前夕,此时,一场血吸病正疯狂地攻击了全球,据后来统计数据,全国总共死亡人数达58251人,当时形势严峻,疫情严重,这是一种地方性寄生虫病,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他积极投身到血吸虫病防治,在那个艰苦岁月里,他以党和人民的需要为己任,以救死扶伤的观念为信念,下乡为老百姓治病参与救治了不计其数的血吸虫患者。
1952年他参加南京市抗美援朝志愿医疗团工作,荣立二等功。
1954年年轻有为的他就被聘任为主治医师,并因工作出色,1956年、1961年他分别参加 肿瘤医师进修班和西医学习中医班学习。期间,他刻苦钻研、孜孜不倦。他的每一位老师都被他这种奋斗忘我的精神所打动,并予以他高度的评价,也正是这样的努力刻苦,学业回归后的他专业技术能够如此精湛,在当年普外科堪称翘楚,成为科里不可或缺的骨干医生。他对事业执著的追求,1974年被任命为外科副主任、普外科主任,1982年晋升主任医师。1983年被聘任为南京医学院外科副教授,1990年聘任为南京大学医学院教授。曾兼任江苏省激光学会临床组顾问,中华医学会南京分会理事、普外科学组副主任委员、肿瘤专业分会副主任委员,并被聘为南京医学院、南京铁道医学院、南京军区总医院等的硕士研究生答辩委员、主任委员,江苏省、南京市卫生技术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等职。
李坡教授从事普外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60年,是江苏省最早的肿瘤医师之一,为江苏肿瘤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60年代后期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疾病的研究。早在50年代,在省内较早开展半舌切术、颈部廓清术、迷走甲状腺切除术、乳腺癌超根治术等。60年代开展门脉高压食管下端门奇静脉断流术、胎儿甲状腺冷藏移植术、肝动脉插管药物灌注、肝左外叶及部分肝切除术等。70年代开展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脾肾静脉Warren氏手术、肠系膜上静脉腔静脉自体静脉H形搭桥手术、门腔静脉吻合术以及激光治疗各科疾病,在当时均达国内先进水平。发表论文“胃大部切除术后残余胃无张力症”、“红外线热图像诊断乳房疾病的临床分析”等40余篇,其中“老年胆道外科85例临床分析”获南京市优秀论文奖。参编专著《临床胰腺病学》,参与的科研成果“半离体肝切除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获1993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李坡教授曾在抗美援朝医疗团立二等功1次,多次被评为院先进生产者、南京大学医学院优秀教师,曾当选为第六、第七届南京市政协委员,第七届南京市总工会委员。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医者父母心”这是李坡主任常常说的话,作为一名医生,对待病人一种自然的牵挂和担心让他把每一位患者当作自己的家人,真正做到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对病人体贴无微不至。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每天一早来到病人床前,对病人嘘寒问暖,耐心聆听患者的倾诉,讲解手术的注意事项,打消病人的思想顾虑,鼓励他们战胜疾病,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帮他们省下一分一厘;当得知病人有困难时,他总是伸出援助之手,即使在外会诊开会也时刻惦记着自己的患者,这种以病人为中心的宗旨在他的身上很自然的透了出来。
外科医生因其忙碌的工作性质,生活是非常不规律,睡眠不足、饿肚子的事情是司空见惯,尽管如此忙碌,他对病人却依旧没有半点怠慢。每一位病人总是做到全面收集资料检查,了解病情制订详尽的手术计划;并亲自组织危重病人会诊、对每一个手术步骤方案他都会在手术前思考好准备好。他总是对年轻的医生说,“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我们必须精益求精,不打无准备之仗”。所以无论多忙,术前他都要亲自去看病人,所以经常晚上十点还能在病区见到他的身影。当病房里有病危病人时他总是放心不下,半夜都来病房转转。
李坡主任对患者尽心尽力完全出于一份真心,不图回报。工作几十年从未接受患者或家属的“红包”、礼品,实在无法拒绝的时候,他总会请护士长帮忙保管,等病人做完手术后,再悄悄地将“红包”还给患者或存入患者的账号。
当时几乎每一位在普通外科住过院的患者或家属都记得外科有一位很特别的主任:对病人态度特别和蔼,总是轻声轻语;病人对他的评价:名气大,架子不大,技术高,医德更高,话不多,但很实在。他救治过的病人们无以为报,一封封感谢信,一幅幅锦旗如雪片一样的飘来,这是对李坡主任工作最好的肯定。
在对年轻医生的带教方面,始终以高标准、高起点严格要求,亲自指导年轻医生工作,每天早晨查房要求年轻医生汇报病情必须了如指掌。他言传身教,严谨的工作作风使得每一位跟随他的年轻医生都受益非浅,他在大家的心目中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专家。
李主任就是这么一位低调的人,他不为金钱所动,不为名利所累,执著地为患者保驾护航,他对工作无私忘我的精神深深感染着每一位医护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