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文明、美丽富饶的鹤乡,江苏百家名镇---黄尖镇,有位家喻户晓的知名人士他就是黄尖中心卫生院眼科医生陈家庆。从医三十多年来,他以其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和精良的服务,先后为上万名眼疾患者驱走黑暗,送来光明,在当地树立起了医务工作者的良好形象,被称为鹤乡的“光明使者”。他本人也连续多年被卫生主管部门评为先进工作者,先后荣获县、镇党委“优秀共产党”等荣誉称号。
一、高尚的医德
常言道:医者父母心。这简短的一句话,对医生的医德提出了至高要求。陈家庆自小就神往医生的职业,对身穿白大褂的医生充满敬畏之情。上学后,学习了毛泽东同志的《纪念白求恩》,不但进一步坚定了他从医的决心,而且使他对医生的职业和责任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为他走上从医道路和树立高尚的医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自毕业后参加工作的第一天起,陈家庆就为自己确立了一条从医的准则,明确了自己的责任:医生的责任就是尽最大的努力为患者解除痛苦。他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他从未收受患者一次红包,从未接受患者家属的吃请。有时患者的家属和朋友不理解,他还要反过来做患者家属的工作,感动的患者家属不知说什么好。原大丰县一位73岁的白内障患者,因行动不便,无法到大医院就诊。其亲属先后高薪邀请数家医院的专家上门手术,但因老人年岁高,手术风险太大,搞不好会危及患者的生命,钱挣不到不说,还有可能身败名裂。因此几家医院都婉言谢绝了。无奈之下,老人的儿女通过多方打听,找到了陈家庆医生。陈家庆经过慎重考虑,毅然冒着风险为老人实施了针拨手术。短短的5分钟,使老人告别了黑暗,重新见到了光明,术后视力恢复到了0.4。老人的几十位亲属奔走相告,连称陈家庆为神医。事后病人家属为感激他,塞给他红包,却被他婉言谢绝了。
从医十几年,他不知退了多少次“红包”、拒绝过多少回吃请。他的行为赢得了广大病患者的交口赞誉,人们都说“黄尖医院真的和过去不同啦!不但不收红包、也不接受吃请。”
二、精湛的医术
黄尖中心卫生院位置偏僻,规模较小,在这样的条件下要想取得一定的业绩困难可想而知。但面对不利条件,陈家庆不但没有气馁,他响亮地提出了“做一个手术,出一个精品”的理念。为实践这一理念,自参加工作以来,陈家庆一直从事着临床工作。为了提高医疗水平,他始终注重业务学习,先后系统学习了高等医学院教科书,订阅了《中华眼科杂志》等专业刊物,定期参加全国眼科医师培训及眼科学术交流会,不断充实科技前沿知识,及时跟踪国内外眼科发展动态,对农村基层医院较先进的眼底激光、视网膜手术等代表眼科前沿的先进技术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学习和掌握,不断给自己“充电”,书写了上万字读书笔记,疑难问题总是反复推敲,从不轻言放弃,正是凭着这股钻劲,几十年的积累,使自己个人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得到了迅速提升。
三、视病人为亲人
工作三十多年来,陈家庆同志忠实履行着医务人员的神圣职责,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工作兢兢业业,多次被医院评为先进个人。作为眼科医生,他数十年如一日,尊敬每个生命,每只眼球,从未与病人发生任何争执,从而使自己在医患关系空气紧张的氛围中,依然缔结了极好医患和谐关系,赢得了广大患者的依赖与赞誉。坚持良好的医德医风,认真负责,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经常为了救治病人而废寝忘食,耽误了下班和休息。并且做到不“滥检查”、不开“大处方”、不开“搭车药”,多次拒收病人的红包和拒绝病人的吃请。
作为一名医生,他把患者看作自已的亲人一样对待,总是热情,耐心,不厌其烦地解答病人提出的问题。每诊治一位病人,总是从换位思考的角度去关心病人、帮助病人,使每一位病人用最低的医疗费用,接受最好的治疗方案。善良的品质,强烈的同情心,使他常常用自已的钱去帮助那些贫困的病人,甚至组织全科医护人员为贫困的患者捐款捐物,在他的身上,医生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得到了充分体现。
三十多年来,不知道有多少个不眠之夜,他站在手术台上,为患者手术;他奔波于病人床边,细心观察,认真诊治,他用自己辛勤的汗水,照亮了病人心灵的窗口;更不知道有多少次,他放弃了自已的休息时间,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加班加点,忘我工作;他时刻把病人的需要作为工作中最重要的事情,踏实的工作态度,严瑾的工作作风,使他赢得了病人和同事们的崇敬。
春去秋来,每当一位位病人重见光明时,一个个患者被治愈的含笑告别病房时,一例例疑难杂症得到医治时,他会露出成功的喜悦和作为眼科医生的成就感。这无不融进了陈家庆同志的智慧、心血和汗水。陈家庆——这位新时代的“白衣战士”以自身过硬的政治素质,高尚道德修养,崇高的人格魅力,精湛的医疗技术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谱写了一篇人民医生爱人民、人民医生为人民的新时代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