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优秀基层医师奖>第一届(2012年)

陈瑜光

发布时间:2013-06-08 来源: 作者:

         “晨7:30查房,中午加班,下午15点回家,休息1小时;16:30准时急诊夜班,因为是周末,病人较多,一夜忙碌。两天两夜只睡了4个小时,诊治病人38个。”这是年已58岁的老医生陈瑜光在电脑前敲下的工作日誌。

1980年,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陈瑜光,没有因为乡镇卫生院医生少、设备差、病人多而心灰意冷。看着一张张被病痛折磨的脸,听着一声声痛苦的呻吟,强烈的使命感油然而生。作为一名住院医师,他每天24小时吃住在医院。每当那些来自农村的病人因为初到乡镇卫生院而感到陌生和紧张,无法准确描述病情时,陈瑜光就会主动地拉拉病人的手,拍拍病人的肩,用真诚的微笑和幽默的语言鼓励病人,耐心地给他们讲解病情和治疗方法。偶尔遇到有脾气急躁的患者无理取闹,他也不急不躁,总是等病人宣泄完以后再耐心疏导。他说:“作为医生,一定要学会换位思考,病人的心情肯定都不好,他要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想问题,思考问题。”他还在科室组织“假如我是病人”的大讨论,希望大家都能把病人当亲人看待。
虽然在基层医院工作,但陈瑜光从未满足于只会治疗普通疾病。陈瑜光先后在锦屏卫生院、洪门卫生院和海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他深知,只有切实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才能真正赢得患者的信任。单位小,临床医生更少,实在无法让他脱产学习,他就通过调整班次,利用下夜班和休息的时间去市级医院进修学习,每次三五个月,那时他几乎包揽了科室的夜班,被全院职工戏称为“夜班专业户”。而这位“夜班专业户”也很快成长为院里的技术骨干,从未停止过学习的步伐。
2006年区医院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后,他又将目光着眼于服务中心的发展。认为不能贪大求洋,要立足实际,踏踏实实走社区卫生之路,并第一个报名参加了全科团队,改变坐堂行医的习惯,脱掉白大褂,走进社区居民家里,为他们传播健康知识。那段时间,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烈日当头,他和年轻人一样,背着药箱,带着资料,挨家挨户随访。在他的言传身教之下,社区卫生服务开展得有声有色,居民健康档案、慢性病管理、健康教育等各项工作,均处全市领先水平。
近年来,随着社区信息化管理和电子化医生工作站的普及,有些老医生有畏难情绪,但年近六旬的陈瑜光没有退缩。双鬓再添白发,近视度数加深,眼袋下垂厉害,这些他都没有在意,付出了比年轻医生多几倍的精力后,他终于熟练掌握了电子信息化的应用。
从事社区医疗工作,不仅要医疗技术过硬,更要有爱心、耐心和细心。在这方面,陈瑜光一直是年轻医师学习的榜样。面对患者送来的红包和家乡特产,他都一一谢绝;面对生活困难的病人,他常常主动带头捐钱、捐物,为患者提供一切可能的方便。多年来,他数次荣获省、市、区先进工作者,基层优秀医务人员,科研技术带头人,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33年,那些被他诊疗过的40万人不会忘记他的爱心奉献;33年,他把希望和祝福撒播给那些病人和患者;33年,他用自己的真情付出守护着社区居民的健康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