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贝叔英,男,汉族,1926年9月出生于江苏无锡。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我国著名中西医结合内科、儿科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50年7月毕业于江苏医学院。
1960年和1980年两次获得南京市文教、科技、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1990年获国家教委颁发的从事高校科研工作四十年荣誉证书。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5年获江苏省中西医结合专家称号。2001年江苏省人民医院终身教授。
贝叔英教授是我国首批中西医结合高级专家,从事中西医结合内科儿科特别是消化系统病临床及研究60年,积累了丰富临床经验,为我省中西医结合的奠基者及开拓者。对我省的中西医结合发展尤其是南京医科大学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做出了重要贡献。奠定了该校中西医结合学科基础,带领的团队在中医脾阴虚证系列研究中,填补了国内脾虚研究领域的空白,得到学术界的高度赞扬。并取得多项省级科技成果。
作为南京医科大学(前江苏医学院)派出的全国首批西医学中高级研究班学员,结业后被北京中医研究院留任工作,后我校林克校长到北京动员,回到南京医学院,在1959年创立了我校中医教研室和当时的江苏省工人医院的中医临床学科。并开始了高校的中医教育。1982年主持申报取得我校中医内科硕士点,开始了中医研究生教育。在脾阴虚证的研究,偏头痛的新药研发等方面,取得卓越成就。主审出版专著和高校教材6部。发表论文40多篇。取得各类课题10余项目,省级以上科研成果4项。
脾阴虚证是一个历史上有记载,临床上有表现,而现代文献缺乏认识的中医理论的空白,八十年代开始,贝叔英教授带领科研团队,开展了从理论到临床到征候本质的系列研究,其后该证渐渐被学术界认同,开始写入教科书。贝叔英教授的研究,完善了中医脾胃理论,提高了临床疗效。成为国内脾阴虚证理论研究的一个里程碑。发表系列论文 【1~10】
偏头痛是影响人们健康,降低生活质量,现代医学有缺乏长期有效的治疗方法的难治性疾病。贝叔英教授在挖掘文献和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开发了新药“治偏痛冲剂”,后该药由当时的徐州淮海制药厂联合申报获得国家新药证书。发表系列论文【11~14】
二、培养人才
自60年代陈可冀担任南京医学院中医教研室主任以后,就把培养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技术人才放在重要位置。尤其是文革期间,开办了近十期各种规模的中西医结合培训班,带他们一起整理中医文献,分析临床病例,让他们承担中医、中西医结合研究课题,让他们到全国性的学术会议上去经风雨、见世面。如今这些当年由贝叔英亲自带教过的医师已成为中医、中西医结合的骨干人才。
1982年,贝叔英教授为首的团队为我校申报取得中医内科学硕士点,开始了研究生教育。他要求研究生不仅要有较好的中医知识,而且要掌握现代医药学的最新进展;不仅要有良好的中、西医临床技能,而且要受严格的医学科研训练,掌握各种实验方法;不仅要从事中医传统研究,进行文献和临床经验整理,而且要具有医学科研的敏捷思维,进行高水平的严格科研设计下的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实验研究。他亲自查房带诊,提高研究生的中西医临床水平;深入实验室,指导检查研究生实验操作的每一步骤。研究生的每一个科研课题他都要严格审定,乃至其中的每一细节;每篇论文他都要认真审阅,乃至其中的每一数据。他要求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要有科学的思维,严格的设计,确切的数据,恰如其分的文字表达,合乎逻辑推理,要有所创新,在中西医结合临床与基础研究上有所突破。他还要求研究生的论文要实事求是,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在贝叔英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已先后有近十名硕士研究生毕业。这些毕业的研究生近10年来先后在中国外的一流医学杂志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了数十篇论文,反映了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脾阴虚证是一个历史上有记载,临床上有表现,而现代文献缺乏认识的中医理论的空白,八十年代开始,贝叔英教授带领科研团队,开展了从理论到临床到征候本质的系列研究,其后该证渐渐被学术界认同,开始写入教科书。贝叔英教授的研究,完善了中医脾胃理论,提高了临床疗效。成为国内脾阴虚证理论研究的一个里程碑。发表系列论文 【1~10】
偏头痛是影响人们健康,降低生活质量,现代医学有缺乏长期有效的治疗方法的难治性疾病。贝叔英教授在挖掘文献和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开发了新药“治偏痛冲剂”,后该药由当时的徐州淮海制药厂联合申报获得国家新药证书。发表系列论文【11~14】
作为南京医科大学(前江苏医学院)派出的全国首批西医学中高级研究班学员,结业后被北京中医研究院留任工作,后我校林克校长到北京动员,回到南京医学院,在1959年创立了我校中医教研室和当时的江苏省工人医院的中医临床学科。并开始了高校的中医教育。1982年主持申报取得我校中医内科硕士点,开始了中医研究生教育。在脾阴虚证的研究,偏头痛的新药研发等方面,取得卓越成就。主审出版专著和高校教材6部。发表论文40多篇。取得各类课题10余项目,省级以上科研成果4项。
三、科研成果
贝叔英教授是我国首批中西医结合高级专家,对我省的中西医结合发展尤其是南京医科大学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做出了重要贡献。奠定了该校中西医结合学科基础,带领的团队在中医脾阴虚证系列研究中,填补了国内脾虚研究领域的空白,得到学术界的高度赞扬。并取得多项省级科技成果。
(一)科研成果奖励
主持课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脾阴虚证的诊断研究 (No.3917002)
省卫生厅基金项目 脾阴虚证的研究
1989 脾阴虚证的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 贝叔英 陈德珍 魏睦新 省科技进步奖 四等奖
1999 脾阴虚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陈德珍 魏睦新 顾宇春 管学忠 贝叔英 省科技进步奖 三等奖
2002 脾阴虚证的临床研究 汤一新;魏睦新;熊维美;史伟;李康;杨尚荣;张亨山;谢桂清;安俊;刘方柏;毛炯;文莉;邵辉;白友贤;贝叔英
乐山市科技进步特等奖
2003 脾阴虚证的临床证治研究 汤一新;魏睦新;熊维美;史伟;李康;杨尚荣;张亨山;谢桂清;安俊;刘方柏;毛炯;文莉;邵辉;白友贤;贝叔英
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表彰:
1951年公安17师 50团 防治血吸虫病 三等奖
1960年和1980年两次获得南京市文教、科技、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1990年获国家教委颁发的从事高校科研工作四十年荣誉证书。
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95年获江苏省中西医结合专家称号。
2001年江苏省人民医院终身教授。
(二)主审出版 专著和高校教材
1 胃肠动力中药的基础与临床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1.02
2 心血管疾病中医防治对策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0.08
3 实用单方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0.09
4 中医学 (医学专业必修课程考试辅导教材) 2005.04
5 中医学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4.01
6 中医学 (高等医药院校教材) 东南大学出版社1992.05
(三)发表论文
1 皮温测定对脾阴虚证诊断价值初探 总被引:3
贝叔英 陈德珍 魏睦新《中医杂志》,1987,(4)
2. 脾阴虚证患者消化系统功能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5
魏睦新 贝叔英《上海中医药杂志》,1988,(2)
脾胃阴虚证血浆环核苷酸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9
钱先 贝叔英《中医杂志》,1990,31(1):49-50
2. 脾阴虚证的中医临床观察和血浆蛋白测定 总被引:2
毛炯 贝叔英《浙江中医杂志》,1990,25(8):363-365
4. 脾阴虚证植物神经机能状态初探 总被引:2
魏睦新 贝叔英《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4)
5 脾阴虚证治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管学忠 魏睦新 贝叔英《广西中医药》,1989,(1)
6. 脾阴虚证体液免疫机能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睦新 贝叔英《南京医科大学学报》,1988,(1)
7. 试探脾胃阴虚证的鉴别 总被引:1
贝叔英 钱先《浙江中医杂志》,1989,24(4):145-147
8. 脾阴虚证前列腺素调节功能探讨
苏汉东 毛炯 贝叔英《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3)
9 养真汤对实验动物胃肠运动影响的研究
陈德珍 魏睦新 贝元 许丽清 许爱兰 陈健安 贝叔英《南京医科大学学报》,1989,(3)
10. 脾、肾阴虚证病人唾液溶菌酶和唾液流速测定及分析
陈德珍 魏睦新 顾宇春 孙震和 贝叔英《江苏中医药》,1996,(11)
11. “治偏灵”针剂降压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
方正沅 陆肇权 陈德珍 朱广家 张正芳 许爱蓝 贝叔英 沈健藩 宋嘉振 夏培源 王思贻 倪健康 梁满达《江苏中医药》,1981,(5)
12. 中药“治偏灵”治疗偏头痛临床疗效探讨
贝叔英 夏培元《江苏医药》,1979,(11)
13. 治偏痛的镇痛作用
朱广家 许丽清 贝叔英 陈德珍《南京医科大学学报》,1985,(3)
14. “治偏痛冲剂”治疗偏头痛150例报告
贝叔英《中医杂志》,19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