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种以慢性溃疡和狭窄、穿透性病变为特征的肠道炎症性疾病,病程的早期以炎症反应和溃疡为主要表现,随着疾病反复活动,即使在药物治疗的情况下,数年后仍有30% - 50%的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肠道狭窄。
01炎症性肠病的肠道狭窄
通常认为,肠道狭窄的发生由疾病的生物学行为决定,而肠道狭窄的发展过程则多与疾病控制欠佳有关。
部分初发的CD患者以并发症(包括肠道狭窄、穿孔等)为首要表现;已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同样可以出现相应的并发症;早期及相对长期使用生物制剂而获得黏膜愈合的患者,长期预后相对更好,出现肠道狭窄的比例较低 。
除了上述源于CD的原发性狭窄,还有一部分患者可能在手术后出现吻合口狭窄。
临床上相对常见的狭窄部位包括回肠、盲肠、十二指肠和直肠肛管处。
现有多种肠道狭窄的分类方法,其中根据病理分为炎性狭窄和纤维性狭窄,这两种狭窄是同一疾病不同程度的表现,没有严格地划分界限。
炎性狭窄是由于肠壁炎症反应导致的黏膜鹅卵石样改变、肠壁充血水肿和淋巴组织增生等造成肠腔狭窄或堵塞,可以通过控制炎症反应、减轻组织水肿、诱导活动期炎症反应消退缓解狭窄症状。
而纤维性狭窄是由于长期慢性炎症反应造成肠壁纤维组织沉积和瘢痕,造成肠壁缩窄甚至闭塞,目前的药物治疗手段无法使纤维化逆转。
此外还可以分为短狭窄(<4 - 5 cm)或长狭窄(≥4 - 5 cm);单发或多发狭窄;溃疡型、膜型或梭型狭窄;单纯型或复杂型狭窄(如伴有狭窄上方管腔扩张、瘘管或脓肿)等 。
02全球IBD干预小组最新指南共识
基于大量文献综述和共识小组(由介入性炎症性肠病组的代表成员组成)成员的临床经验,针对与炎症性肠病相关的狭窄的内镜管理,全球IBD干预小组提出了一份详尽的指南,具体见表1,如下:
表1 全球IBD干预小组共识:克罗恩病相关狭窄的内镜治疗
*一般来说,停用抗栓药是可行的;但在某些情况下,抗栓药的停用会带来安全隐患(比如,近期刚植入心脏支架的患者就不适合停用抗栓药);
†该条推荐无证据支持,因此不做推荐;
‡对于有穿孔和腹膜炎风险的患者,可以在术中和术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危险因素包括同时使用糖皮质激素,营养不良,内镜操作时间延长,存在严重的粘膜或透壁炎症、多发性成角狭窄,既往有回肠造口术史,或患者的结肠、直肠或回肠袋迂曲。
Bo Shen, Gursimran Kochhar, Udayakumar Navaneethan, et al.Practical guidelines on endoscopic treatment for Crohn’s disease strictures: a consensus statement from the Global Interventional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Group.Lancet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20.https://doi.org/10.1016/S2468-1253(19)303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