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学分会

当前位置:首页>肝病学分会>分会动态

江苏省第二次肝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壁报交流)

发布时间:2021-06-17 浏览次数:5330次 来源: 作者:

乙肝病毒反转录酶区恩替卡韦耐药位点突变分析(20102020

张宏宇

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目的∶分析常州地区乙肝病毒反转录酶区恩替卡韦(ETV)耐药位点突变情况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 2010 年至 2020 年就诊于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并接受核苷(酸)类似物(NAs)耐药检测的 6008 例慢性 HBV 感染者的临床资料和序列信息,统计 NAs耐药突变,筛选出含有 ETV 耐药位点突变的患者 228 例,对相关耐药位点突变情况及临床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11年来,ETV耐药位点突变占比 3.8%228/6008),从 2010年的 0.67%逐年上升,到 2016 年达到峰值6.81%,从 2017年起到 2019 年有逐渐下降的趋势,2020 年又有所回升;分析 NAs的使用情况,2016年后高耐药屏障药物 ETV TDF 使用量显著增加;228 ETV耐药阳性患者中,最常见的突变模式为 rtL180MM204VS202G42.54%97/228),其次是 rtL180MM204VT184A G/I/S/L)(28.51%;65/228;对主要的耐药突变模式 rtL180MM204I/V合并 rtT184AG/I/S/L)突变或合并 S202G 突变的实验室特征进行比较,rtT184AG/I/S/L)突变者 HBeAg 阳性率,HBV DNAALTAST 等平均值略高于 rtS202G 突变,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自 2014 年以来,高耐药屏障药物 ETV 大量应用,其耐药突变率在 2016 年达到峰值 6. 81%,提示在换药治疗时需进行耐药测序检测及定期随访,防止不良事件发生;ETV 两种主要的耐药突变模式实验室检查特征虽未显示有统计学差异,但 rtL180MM204I/V 合并 rtT184AG/I/S/L)突变者各项指标略高于 rtL180MM204I/V 合并 rtS202G 突变者,需进一步跟踪随访.为临床用药指导提供一定参考。

 

HBsAg 对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信号通路诱导外周血浆样树突状细胞生成干扰素α 的影响
杜万威、潘修成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目的∶探究 HBsAg 对外周血中浆样树突状细胞(pDC)环鸟甘酸一腺苷酸(cGAMP)激活 IFN 基因刺激蛋白(STING)通路表达 IFNα的影响。

方法∶收集 2016 2 —12 月于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及住院的慢性 HBV 感染者及健康成年人外周静脉全血,分离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别在 PBMC 中加 STING 激动剂 cGAMP 培养后,ELISA 法检测培养上清 IFNαIFNβ TNFα 水平。健康成人 PBMC HBsAg 预先孵育后加入 cGAMP 刺激,收集上清检测 IFNα。磁珠分选法从 PBMC 中去除 pDC,加cGAMP 培养后 ELISA 检测上清 IFNα水平。健康成人 PBMC中加入 HBsAg / cGAMP刺激后采用流式细胞术计数检测 pDC频数。计量资料 2 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

结果∶cGAMP体外刺激慢性 HBV 感染者的 PBMC 产生的 IFNα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69.72±18.95 vs 599.9±84.06t=4.868P=0.001)。健康人 PBMC HBsAg共培养后以 cGAMP 刺激产生 IFNa 明显低于未加 HBsAg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48.5±52.00 vs 571.0±30.78t=4.500P=0.011)。与未去除 pDC PBMC相比,cGAMP 刺激去除 pDC PB-MC分泌 IFNα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4.5±40.73 vs 339.5±35.33t=6.482P=0. 001)。与 cGAMP 刺激后的健康成人 PBMC 相比,pDC HBsAg 预先孵育后再以 cGAMP 刺激的PBMC中的频数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12%±0.04%vs 0.24%±0.04%t=5.176P=0. 014)

结论∶HBsAg cGAMP 激活 pDC STING 通路表达 IFNα有抑制作用。



血清胆汁酸谱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

朱悦、钱晓寒 、季国忠 、杨丽华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目的∶探索血清胆汁酸谱系在 NAFLD中的变化及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 2019 7 月一2020 7 月至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 60 NAFLD患者及 54 名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受试者的临床资料及血液标本,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一串联质谱法(LCMS/MS)检测受试者血清中 15 种胆汁酸的水平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

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NAFLD 组胆酸(CA)、鹅脱氧胆酸(CDCA)、甘氨胆酸(GCA)含量明显升高、石胆酸(LCA)含量明显降低(P<0.05),其余11 种胆汁酸包括脱氧胆酸(DCA)、熊脱氧胆酸(UDCA)、甘氨石胆酸(GLCA)、甘氨脱氧胆酸(GDCA)、甘氨鹅脱氧胆酸(GCDCA)、甘氨熊脱氧胆酸(GUDCA)、牛磺胆酸(TCA)、牛磺石胆酸(TLCA)、牛磺脱氧胆酸(TDCA)、牛磺鹅脱氧胆酸(TCD-CA)、牛磺熊脱氧胆酸(TUDCA)含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NAFLD组中,血清 DCAGCAGDCAGCDCATCATCDCA 水平与 ALTAST均呈正相关;BMILCA 水平与 NAFLD 发病风险相关【OR95%CI)分别为1.6151.224.2.131)、0.9460.906.0.987.P值均<0.05;胆汁酸谱中诊断评估能力较高的有 CAAUC=0.640)、CDCAAUC=0.617)、GCAAUC=0.634)。

讨论;目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已成为我国最常见的慢性肝病和体检发现肝功能异常的最主要原因。近年来,有大量研究致力于 NAFLD 发病机制的探索,表明其与遗传因素、胰岛素抵抗、肝脏的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肠道菌群紊乱、胆汁酸的代谢紊乱等均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胆汁酸不仅在脂质的消化吸收中发挥重要生理作用,其本身还可以作为信号分子,通过作用于 FXRTGR5 受体调节糖脂及能量代谢平衡,从而在 NAFLD形成机制中发挥一定作用。因此,临床上分析 NAFLD患者血清中各亚型胆汁酸含量变化对 NAFLD 的无创诊断评估及发现全新治疗靶点有一定意义。

本研究通过分析于我院就诊的 NAFLD 患者及健康体检者的胆汁酸谱系,发现 NAFLD 患者的初级胆汁酸含量显著增高,这与 Aranha 等人的一项临床研究结果存在相似性.同时我们还发现与对照组相比,NAFLD 组患者次级胆汁酸 LCA 水平有所降低,并且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 LCA NAFLD的保护因素,这可能与 LCA FXRTGR5 的有效激动剂相关。此外,我们还对各胆汁酸含量变化及肝酶水平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 ALTAST 水平随着相关结合胆汁酸含量的增高而有不同程度的增高,提示胆汁酸的代谢紊乱可能对 NAFLD患者肝功能存在一定影响。为了进一步评估胆汁酸谱系对 NAFLD 的诊断价值,我们采取了 ROC 曲线分析,发现 CACDCAGCA NAFLD 的诊断具有一定意义,未来可以期待其与其它一些无创诊断指标相结合以进一步提高诊断效能。本研究相关结果结合既往一些临床基础研究成果均表明NAFLD的发生发展、病情严重程度与胆汁酸代谢紧密相关。当然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存在一些不足,对 NAFLD 的诊断结合了影像学表现,未完全采用病理学检查金标准,对 NAFLD患者未进行病理学分级。故在研究胆汁酸谱与 NAFLD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关系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本研究样本量小,可能会造成统计学偏倚。

综上所述,NAFLD患者血清胆汁酸谱发生明显变化,提示胆汁酸代谢紊乱在 NAFLD 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血清胆汁酸谱的检测为临床上无创诊断评估及治疗 NAFLD提供了新方向。


钆塞酸二钠磁共振成像表观弥散系数值联合最大强化率鉴别肝硬化背景下不典型增生结节与小肝癌

田玉亭、李代欣、付志浩、许传军

1.南京市第二医 院

2.南京市传染病医 院(南京市第二医 院)

 

目的∶探讨钆塞酸二钠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联合增强血管期病灶最大强化率(maximum enhancement rateERmax)鉴别诊断肝硬化背景下不典型增生结节(dysplastic noduleDN)与小肝癌(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HC)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6 1 月至 2019 9 月间在南京市第二医院就诊、具有肝硬化背景并经术后病理或肝组织活检确诊的 33 sHCC 24 DN 患者的 MRI 平扫+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钆塞酸二钠增强图像。对患者图像进行编号,采用两种方法盲法阅片。首先使用方法一(MRI平扫+ DWI +增强血管期)进行诊断,打乱顺序后相隔 2 周再使用方法二(方法一+增强肝胆期)进行诊断,计算两种方法的敏感性、特异度和正确率。测量 两组患者病灶 ADC 值和ERmax,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 ADC 值、ERmaxADC ERmax 的鉴别诊断效能。

结果∶方法二的敏感性(90.9% vs 69.7%)和正确率(89.5% vs71.9%)均显著高于方法一(X2 = 4.694P= 0.030;X2= 5.632P= 0.018),特异度(87.5%vs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1.231P= 0.267)。sHCC患者病灶 ADC值显著低于 DN 患者【(1.24 ± 0.21×10-3 mm2/s vs 1.54 ±0.19×10-3 mm2/s】,ERmax 显著高于 DN患者【(79.03 ± 18.22% vs49.52 ± 15. 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5.835P<0.001;t= 6.620P<0.001)。病灶 ADC值、ER-max ADC ERmax鉴别sHCC DN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10.895 0.950,约登指数分别为0.5430.657 0.771ADC ERmax联合鉴别诊断 sHCC的特异度(97.1%vs 75.0%)显著高于方法一(X2 = 13.917P<0.001),敏感性(80.0%vs 6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1.508P = 0.219;与方法二相比,敏感性(80.0% vs 90.9%)和特异度(97.1%vs 87.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 = 2.065P = 0.151;X2 = 3.794P= 0.051)。

结论∶MRI钆塞酸二钠增强肝胆期图像有利于提高 sHCC 的诊断效能。对于无肝细胞特异性对比剂的医疗单位,采用 ADC 值联合血管期强化的 ERmax 可达到与之相近的鉴别诊断效能。



肝脓肿致病菌及抗生素使用现状分析

张海峰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

 

目的∶汇总分析近二年来 278 例肝脓肿的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及抗生素使用情况,为进一步提高肝脓肿的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指导。

方法∶以 2018 10 月一2020 08 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住院肝脓肿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资料 、病原体培养及耐药数据、抗生素使用情况及结局。

结果∶278 例患者血培养细菌阳性 20 例,包括肺炎克雷伯杆菌 1例,大肠埃希 10 例 ,链球菌 3 例,肠球菌 3 例,葡萄球菌1例。穿刺脓液细菌培养阳性 104 例,包括肺炎克雷伯杆菌73 例,大肠杆菌10 例,其他细菌19 ;其中多重耐药菌 10 例,泛耐药菌、全耐药菌 0例。治疗涉及抗生素 20 种,碳青霉烯类 3 种、喹诺酮类 2 种、氧头孢烯类 2 种、头孢类 3 种、青霉素类 1 种、氨基糖肽类 1种、加酶抑制剂 3 种、四环素类1 种、恶唑烷酮类1 种、糖肽类1种、环脂肽类1 种、硝基咪唑类1 种。治疗过程种单联抗生素 66 例,其余多为二联抗生素,常见为碳青霉烯类、氧头孢烯类、头孢类联合喹诺酮类、奥硝唑,少数喹诺酮类联合奥硝唑,极少病例三联。

结论∶我院肝脓肿目前主要感染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埃希菌;对大部分抗生素敏感性较好;临床在肝脓肿治疗过程中抗生素的使用存在不少不合理现象,需引起临床医生重视和改进。


乙肝肝硬化并发肝癌的危险因素探讨

张睿、朱礼尧、赵艳

淮安市第四人民医 院(原淮安市传染病防治院)

 

目的∶探讨乙肝肝硬化并发肝癌的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方法∶选取我院 2016 1 —2018 12 月收治的乙肝肝硬化患者 238 例,按照是否并发肝癌分为肝癌组(120 例),与非肝癌组(118 例),并分析乙肝肝硬化并发肝癌的危险因素。

结果∶肝癌组在性别为男性、肝癌家族史、其他肿瘤家族史、糖尿病史、长期吸烟史、长期饮酒史、乙肝病毒载量阳性率及抗病毒治疗的比例均高于非肝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 义(P <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结果显示,有糖尿病史、有长期饮酒史、有长期吸烟史、乙肝病毒载量阳性及未接受抗病毒治疗是乙肝肝硬化患者并发肝癌的危险因素(P <0.05)。

结论∶男性患者发生乙肝肝硬化的几率高于女性患者,大多由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引起。糖尿病史、未接受抗病毒治疗、长期吸烟史、长期饮酒史、乙肝病毒载量阳性均是乙肝肝硬化并发肝癌的危险因素,临床治疗中应尤其防范注意。


血清吡咯蛋白加合物对吡咯生物碱相关肝窦阻塞综合征的严重度评估及抗凝疗效预测价值

王烜、张玮、王汛江、张明、张峰、肖江强、殷芹、杨莉、诸葛宇征

1.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 院

2.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研究所中药标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暨上海市复方中药重点实验室

 

目的∶探究血清吡咯蛋白加合物(Pyrrole serum protein adductsPPAs)对吡咯生物碱相关肝窦阻塞综合征(Pyrrole alkaloid associated sinusoidal obstruction syndromePA—HSOS)的病情评估效能及对抗凝治疗疗效的预测价值。

方法∶回顾性纳入南京鼓楼医院 2018 4 月至 2019 12月收治的 PAHSOS 患者,收集患者性别、年龄、PPAs 浓度及对应时间点的肝肾及凝血功能指标、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肝静脉压力梯度(Hepatic venous pressure gradientHVPG)及抗凝治疗结局。

结果∶共 48 例患者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在急性起病组,PPAs 评估病情为重度以上的 AUC=0.749 95%CI 0.521-0.977P=0.047】,当 PPAs≥45.519nmol/L 时,特异度=100%,灵敏度=57.1%;联合腹水分级拟合公式 LogitP=0.039* PPAsnmol/L-2.712×2 级腹水(有=1,无=0-0.388×3级腹水(有=1,无=0-0.899AUC=0.851 95%CI 0.634-1.000P=0.005】,当 P ≥0.347时,特异度=92.0%,灵敏度=85.7%;此外,抗凝前 PPAs 联合肌酐、HVPG 拟合公式 Logit P=0.013×PPAsnmol/L)+0.064*肌酐(umol/L)+0.542* HVPGmmHg)一16.005 .预测抗凝疗效 AUC=0.854 95%CI0.687—1.000P=0.009】,当P≥0.393 时,预测抗凝无效的特异度=62.5%,灵敏度=91.7%

结论∶PPAs可用于评估 PAHSOS 病情严重度分级(急性起病组),结合腹水分级可显著提高其效能,而 PPAs 结合肌酐、HVPG 后能较好地预测抗凝治疗疗效。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的临床特点及其与肝损伤的相关性
王成伟
泰州市人民医院

背景及目的∶OBI定义为∶根据现有的检测方法,血清乙肝表面抗原(HBsAg)检测呈阴性,肝组织中可以检测到具有复制能力的 HBV DNA(即ccDNA)和/或血清中 HBV DNA 阳性。根据血清抗一HBs 及抗一HBc 检测结果,OBI可以分为血清学阳性及血清学阴性两类。OBI 是否是引起临床肝损伤的一个常见原因,目前尚不明确。OBI的诊断是基于在 HBsAg 阴性个体血清中检测到 HBV DNA 或肝组织中检测到具有复制能力的 HBV DNA,但由于肝穿刺的有创性以及目前国内外尚无标准化的检测方法而难以广泛开展,故本研究以血清高灵敏 HBV DNA 定量检测为 OBI 的主要诊断方法,结合临床及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探讨 OBI 的临床特点及其与肝损伤的相互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5—2020 年泰州市人民医院肝病科收治的 783 例进行高灵敏 HBV DNA 定量检测人群的临床资料,其中 HBsAg 阴性群体 150 例。根据病史、乙肝血清学标志物、高灵敏 HBV DNA 定量检测、肝病自身抗体 、遗传代谢性肝病指标 、肝组织病理学、影像学对150 例 HBsAg 阴性群体进行分析,筛选出OBI 组(HBsAg 阴性、高灵敏 HBV DNA 定量阳性群体)50 例,包括单纯的OBI 组(即未合并常见肝损伤的 OBI组)34 例,合并常见肝损伤的 OBI 组 16 例;非 OBI 组(HBsAg 阴性、高灵敏 HBV DNA 定量阴性群体)100 例,包括合并常见肝损伤的非OBI组 70 例,未合并常见肝损伤的一般健康人群组 30 例。使用 SPSS 软件对上述各组的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1.150 例进行高灵敏 HBV DNA 定量检测的 HBsAg 阴性群体中符合 OBI 的为 50 例(33. 33%),其中血清阳性的 OBI为 48 例(96.00%),血清学阴性的 OBI为 2 例(4.00%)。OBI 组血清学标志物以抗一HBc 阳性 48 例(96.00%)及抗一HBc、抗一HBs、抗一HBe 阳性 25 例(50.00%)为主。OBI 组的高灵敏 HBV DNA 定量检测结果如下,43 例低于定量值下限(但能检测到);6 例 HBV DNA 水平介于 20-200IU/ml,1 例>200IU/ml。肝功能正常与否的 OBI 群体的 HBV DNA 分布情况无统计学差异。2.OBI 组与非 OBI 组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BMI、职业分布、多数临床表现、HGB、WBC、NC、PLT、TB、DB、TP、ALB、ALT、AST、ALP、GGT、肝硬化率、肝癌率、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程度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上述两组抗一HBc、仅抗一HBc、仅抗一 HBs、抗一 HBc 及抗一HBs 的阳性率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其P值分别为∶0.006、0.045、0.025、0.037。3.单纯 OBI 组与一般健康人群组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BMI、HGB、WBC、NC、TB、DB、TP、ALB、肝癌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其 PLT、ALT、AST、ALP、GGT、抗一HBc 及抗一HBs 阳性率、肝硬化率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2、0.006、0.003、<0.001、0.004、0.043、0.004。
结论;1.2015一2020 年泰州市人民医院肝病科 HBsAg 阴性并进行高灵敏 HBV DNA 定量检测的人群中,OBI的流行率为 33.33%。2.血清学阳性的 OBI 占 96.00%,血清学阴性的 OBI占 4. 00%。3.OBI 群体与非 OBI 群体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BMI、职业分布均无明显差异。4.86.00%OBI 群体的 HBV DNA 水平低于高灵敏定量值下限。肝功能正常与否的 OBI群体的 HBV DNA 分布情况无明显差异。5.OBI群体与非 OBI群体的肝功能、肝硬化率、肝癌率无显著差异,说明 OBI并非是引起肝损伤、肝硬化及肝癌发生发展的一个常见原因,OBI 并不会加重原有肝病肝损伤、肝硬化及肝癌的进展。6.单纯OBI群体与一般健康人群的肝功能、肝硬化率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单纯的 OBI 本身可以导致肝损伤、肝硬化。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治疗PAHSOS 和失代偿期肝硬化相关顽固性腹水的生存预后比较

陈依然、张玮、诸葛宇征

1.     东南大学2. 南京市鼓楼医院

目的∶比较含吡咯里西碇植物诱发的肝窦堵塞综合征(PA HSOS)和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顽固性腹水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治疗患者的生存预后。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 2008 8 月至 2020 9 月间146 PAHSOS 42 例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发顽固性腹水采用 TIPS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 KaplanMeier 分析计算两组患者 TIPS 术后生存率,并采用 logrank 检验进行比较。又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卡钳值设置为 0.2,以1∶1 匹配年龄、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术前显性肝性脑病、术前门静脉系统 血栓、门静脉血流速度。

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 16.03 个月。PAHSOS 患者的术前 ChildPugh 分级和 MELD评分显著高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P=0.000),两组患者 TIPS术后生存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A-HSOS∶15.57(9.70-26.43) vs失代偿期肝硬化:16.47(9.40-41.53);P =0.137,进行倾向性评 分匹配后,32PA-HSOS32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成功匹配,两组患者术后生存时间无统计学 差异【PA-HSOS:16.05(10.18-26.07) vs失代偿期肝硬化:14.00(8.57-27.03);P =0. 222】。

结论:TIPS治疗 PA-HSOS或失代偿期肝硬化相关顽固性腹水,尽管前者术前肝功能和门静脉 血流动力学更差,但术后生存率没有显著性差异。


CD38 MUM1在自身免疫性肝炎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

陆忠华、蒋丽琳、汤林鑫、顾娟、汤鸿、王若飞

1.     无锡市第五人民医 院2.无锡市第二人民医 院3.武警江苏总队医院

目的∶观察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肝穿组织中白细胞分化抗原 38CD38)和多发性骨髓瘤癌基因 1MUM1)的表达水平,探讨这两种标记物在自身免疫性肝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方法∶选取 2017—2018 年于我院肝脏穿刺的自身免疫性肝炎病理标本,以胆囊癌根治标本的正常肝脏组织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 CD38 MUM1 的表达,并将检测结果结合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46 例自身免疫性肝炎 CD38 MUM1的阳性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 <0.01)。在不同年龄、性别、是否伴无症状肝外自身免疫疾病的 AIH分组中,CD38 MUM—1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炎症分级、纤维化分期评分较高、有肝硬化的肝组织中 CD38 MUM1 表达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01)。CD38 MUM1表达越高的患者,慢性肝炎分级分期标准评分越高,肝硬化越易出现。CD38 MUM1的表达与慢性肝炎炎症活动度分级和纤维化分期标准评分呈正相关(P<0.01)。

结论∶CD38 MUM1参与自身免疫性肝炎疾病的炎症活动和纤维化形成过程,两者具有协同作用,其影响自身免疫性肝炎预后,有望成为未来诊断以及治疗的潜在靶标。


肝脓肿患者血清总胆固醇水平的临床意义

冯天同、张文、李军、朱传龙

1.江苏省人民医 院(南京医科大学第 一附属医 院)

2.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目的∶探究肝脓肿患者血清总胆固醇水平的临床意义

方法;收集 2017 1 1 日至 2019 12 31 日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肝脓肿患者432 例,排除服用降脂药物或合并高脂血症高血压等已知会影响血脂水平疾病的患者,保留入院后至少进行 2 次生化检测的患者;最终共纳入肝脓肿患者138 例,其中合并糖尿病的患者 56 例,不合并糖尿病的患者 82 例。通过回顾患者住院期间的病历及检验资料对其一般情况、感染状况、病情变化等方面进行整理分析,收集肝脓肿患者入院时、治疗前、治疗开始后及出院时的总胆固醇水平与单纯糖尿病患者及健康人群进行对比,并分析其变化规律。

结果∶合并糖尿病的肝脓肿患者治疗前血清总胆固醇水平(2.53 ±0.65mmol/L)低于单纯糖尿病患者(4.45±0.72mmol/L),不合并糖尿病的肝脓肿患者治疗前总胆固醇水平(2.780.82mmol/L)显著低于健康人群(4.76±0.56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其 ROC 曲线下面积分别为 0.967 0.971。对于全体肝脓肿患者其入院时、治疗前、治疗开始后及出院时的总胆固醇水平分别为(3.08±1.072.68±0.762.94±0.853.56±0.90 mmol/L)。每相邻两个时间节点的总胆固醇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P=0.017P<0.001)。

讨论∶血清胆固醇水平被证明与脓毒症的进展密切相关;脓毒症患者会出 现不同程度 的低胆固醇血症,胆固醇下降又可进一步导致炎性反应失控并加重组织损伤。在肝脓肿患者中我们观察到了同样的现象,不论是否合并有糖尿病,肝脓肿患者病程中总胆固醇水平的最低值均明显低于相应的未感染人群,其 ROC 曲线下面积体现出该指标对于肝脓肿患者与未感染人群有着极高的区分度。比较四个时间节点的检查结果可以发现,病程中患者血清总胆固醇水平的改变与病情变化相一致。在入院到明确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如穿刺引流)的这段短暂的时间里,便能观察到患者血清总胆固醇的快速下降,这说明肝脓肿患者处于一种严重的炎症消耗状态中。而随着规范有效的治疗的进行, 可以观察到血清总胆固醇水平的明显上升,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平行。在出院时甚至回升到正常 水平。综上所述,对于肝脓肿患者,血清总胆固醇水平亦是一个敏感的指标,能够准确反映患者病情 的进展及改善。


核苷(酸)类似物经治的 HBeAg 阴性的慢乙肝患者联用 PEG IFNα 2b 治疗的疗效观察
谢芳、李平、郑文凯、张晓凤、王耀峰、汪茂荣

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 院(原八一医 院)

 

研究背景和目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并且已经成为一个全球 问题。治疗慢性乙肝的方案中包括单一应用核苷类似物(NA)或 PEG IFNα,但单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有限。有不少学者提出了PEG IFNa/NA 的联合治疗方案。在 HBeAg 不同的患者中应用联合方案治疗时,药物的治疗时间以及药物间重叠应用的时间尚未统一,因此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探索这一难题。

方法∶本研究为真实世界、前瞻性、非随机的研究。收集真实世界 2018 1月至 2020 5 月在东部战区总院秦淮医疗区的使用 NAs治疗一年以上,达到血清 HBsAg≤1500IU/mLHBV DNA<100IU/mL后加用 PEG IFNα—2b治疗的 HBeAg 阴性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临床资料。预期治疗 48 周,患者可在 HBsAg清除时或治疗的任何时间停止治疗。每1-3 个月进行一次随访。主要疗效指标为 HBsAg 清除率和血清学转换率。

结果∶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共 44 名,其中 16 人使用干扰素≤12 周终止干扰素治疗,2 人使用干扰素 12 周一24 周终止干扰素治疗,6 人使用干扰素 24 周一48周终止干扰素治疗,20 人完成 48 周及以上疗程。所有患者中共 13 HBsAg 转阴(13/44),10 人发生 HBsAg转换(10/44)。完成 48 周疗程的患者中 12 HBsAg 转阴,转阴率 60%12/20),11 人发生 HBsAg 转换,HBsAg 转换率 55%11/20;完成 2448 周疗程的患者1人转阴,转阴率 16.67%1/6),1人发生 HBsAg转换,HBsAg 转换率16.67 %1/6)。

结论∶核苷类似物治疗一年以上,达到血清 HBsAg≤1500IU/mLHBV DNA<100IU/mL HBeAg 阴性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加用 PEG IFNα2b 治疗 48 周可以明显提高 HBsAg 转阴率和转换率。



不同人体测量指标与老年非酒精性脂肪肝相关性分析

童聪、向晓星

1.扬州大学

2.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

 

目的∶探究体质指数(BMI)、腰围( WC)、腰高 比(WHtR)等传统人体测量指标及脂质蓄积指数(LAP)、身体形态指数(ABSI)以及内脏脂肪指数(VAI)等新型人体测量指标与老年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相关性及鉴别价值,找出适合用于早期发现老年 NAFLD 的人体测量指标,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本研究基于扬州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检人群数据,回顾性分析该卫生服务中心 2020 2236 65 岁以上老年体检人群,计算 NAFLD 患病率,收集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年龄、性别),测量研究对象的身高、体重、WC,测定甘油三酯、总胆固醇、血糖等实验室指标。并根据以上资料计算BMIWHtR、相对脂肪质量指数(RFM)、体重指数(PI)、锥削指数(CI)、LAPABSI以及 VAl。将研究对象是否诊断为 NAFLD分为两组,将各人体测量指标 Z-score 标准化后纳入 logistic 回归分析与NAFLD 的相关性,并将各人体测量指标与 NAFLD进行 ROC 曲线分析,比较 ROC 曲线下面积并比较鉴别能力。

结果;2236 65 岁以上老年体检人群NAFLD患病率为 25.31%,女性的患病率高干男性(31 56 vs18.27P<0.001),女性除 WC外其余8种人体测量指标高于男性(P<0.05),NAFLD组各人体测量指标均高于非 NAFLD 组(P<0.05)。Logistic 回归分析各人体测量指标均是 NAFLD的危险因素,ROC 曲线分析提示 LAP NAFLD有着最高的 ROC 曲线下面积为 0.824

讨论∶本研究纳入的 2236名研究对象中,NAFLD患者共566 名,NAFLD 总患病率为 25.31%,我们所选取的社区位于农村,导致 NAFLD 患病率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女性 NAFLD 的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31.56 vs18.27P<0.001),考虑女性绝经后性激素水平紊乱导致脂质代谢异常。本研究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各人体测量指标均是老年 NAFLD 的危险因素,LAP有着最高的 OR 值。进一步绘制各人体测量指标鉴别 NAFLD ROC曲线显示LAP AUC 0.824,高于其余人体测量指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中国老龄化的进展.社区老年人健康管理成为国家公共卫生项目中的重要一环,使用人体测量指标对社区老年人 NAFLD管理有着重要意义,LAP 与老年人 NAFLD密切相关,是在社区老年人健康管理项目下评估社区老年人群NAFLD患病风险及干预评价的实用工具。




粪菌移植对慢加急性肝衰竭小鼠保护作用及肠道菌群变化的研究

高安,孙蔚,甘建和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目的∶研究粪菌移植(FMT)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小鼠肝脏保护和肠道菌群变化,并研究肠道菌群失 调对肝脏的影响。

方法∶将 40 只雄性 BALB/c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4 组,分别为正常组(CON 组)、移植模型组小鼠粪菌组(ANFMT组),模型组(MOD 组)、粪菌移植组(FMT组)。CON 组作为正常对照组进行观察。MOD组小鼠按5 ml/kg腹腔注射 20%CCl42/周,共 12 周,10 d后给予一次性腹腔联合注射(LPS 0.5 mg/kgD-Gal 400 mg/kg),建立 ACLF 模型,48h 后处死。FMT 组小鼠造模同MOD 组,在第 12 周予以 CON 组小鼠制备的粪菌液 200 μl/只灌胃,持续3dANFMT 组小鼠,在第12 周予以 MOD组小鼠制备的粪菌液 200 μl/只灌胃,持续3 d。观察每组小鼠一般情况、体重变化情况,死亡情况,用 HE 染色来观察肝组织病理、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指标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采用鲎试剂显色基质法测小鼠血浆内毒素(LPS),运用16S rDNA 测序技术比较各组肠道菌群。

结果∶与 CON 组小鼠相比,MOD 组小鼠一般状态差、体重明显减轻,ASTALT明显升高(P<0.05),内毒素明显升高(P<0.05),肝组织 HE 染色显示为肝细胞大片状坏死,16S rDNA 显示;CON组小鼠相比,MOD 组小鼠肠道菌群改变为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阿克曼菌属(Akker-mansia)、Erysipelatoclostridium 显著上升,DubosiellaDuncaniella 显著下降(P<0.05)。

CON 组小鼠相比,ANFMT组小鼠一般状态稍差、AST显著升高(P<0.05),内毒素明显升高(P<0.05)。肝组织 HE 染色显示为肝细胞肿胀,轻微气球样变,16SrDNA 显示CON组小鼠相比,ANFMT小鼠肠道菌群改变为 unclassified(未分类)、Faecalibaculum 显著上升,Patescibacteria、脱铁杆菌门(Deferribacteres)、MuribaculumCandidatus_Saccharimonas、理研菌属(Rikenella)、OdoribacterMucispirllumLachnospiraceae_unclassified 显著下降(P<0.05)。

MOD 组小鼠相比,FMT 组小鼠一般状态较改善、ASTALT 显著下降(P<0.05),内毒素明显下降(P<0.05),肝组织 HE 染色显示为肝细胞呈明显的气球样变性,轻度坏死,16S rDNA 显示 MOD组小鼠相比,FMT小鼠肠道菌群改变为 ParamuribaculumBilophila 显著上升,厚壁菌门、理研菌属(Rikenella)、Absiella 显著下降(P<0.05)。

结论∶ACLF 小鼠肠道菌群紊乱;FMT减轻 ACLF 小鼠肝脏炎症,具有保护作用。菌群失调导致肝功能损害,肝脏与肠道菌群互为因果。


Integrated analysis of microRNA expression profile reveals novel miRNAs associated with liver fibrosis

Li Zhu*,Yunzhi Pan*,Fan Chen,Yinling Wang,Xunxun Wu, Saihong Gu,Fengfeng Zhu#,Chuanwu Zhu#

 

Department of Hepatology,The Fifth Peoples Hospital of Suzhou,Suzhou,Jiangsu,China

Abstract:Introduction: excessive accumulation of extracellular matrix in the liver results in liver fi-brosis. microRNAs have been demonstrated to involve in liver fibrogenesis.However,the miRNA gene regulation in liver fibrosis is still unclear.

Methods: We obtained GSE40744 from 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for the analysis of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miRNAs(DEMs).miRTarBase was used to predict target genes of DEMs, followed by GO function analysis and KEG pathway enrichment analysis. Finally,we generated and verified a functional miRNA-gene regulatory module using geneexpression profile GSEl4323.

Results:89 DEMs were identified in fibrotic liver samples compared to normal liver samples.

The top 3 downregulated and upregulated genes were selected for further study.1416 and 516genes targeted by the top 3 downregulated and upregulated miRNAs were predicted,respectively.KEGG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predicted genes were enriched in pathways in cancer,hepatitis B, p53 sig-naling pathway,etc.Through constructing the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network where the hub genes corresponded to the top 10-degree hub nodes. Most of hub genes were potentially regulated by miR-20a-5p and miR-200a-3p.Of note,the expression of EGFR,STAT3,CT-NNBl and TP53 targeted by miR-200a-3p(upregulated)was significantly downregulated in fi-brotic liver samples.Oppositely,the expression of PTEN,MYC,MAPK1,UBC and CCND1 po-tentially regulated by miR-20a-5p(downregulated)were upregulated significantly.

Conclusions: miR-20a-5p and miR-200a-3p were identified as the novel liver fibrosis-as-sociated miRNAs,which may play critical roles in liver fibrogenesis.

Keywords: integrated analysis,liver fibrosis,microRNA,expression profile,regulatory modu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