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共识参考GRADE系统对证据等级进行评估,并以此为基础形成相应的推荐策略。本共识的推荐强度通过德尔菲问卷法进行调查汇总。通过投票体现专家对每条意见的认可程度,包括完全同意;同意,但有一定保留;同意,但有较大保留;不同意,但有保留;完全不同意。若超过2/3的投票者选择“完全同意”,或超过3/4的投票者选择“完全同意”或“同意,但有一定保留”,则表示对该条目达成共识。
☞
共识内容
推荐意见1:复合手术主要适用于一般情况较差、合并症较多、不能耐受传统开放修复与内脏动脉重建的患者,或是由于病变累及范围广泛且解剖结构复杂无法进行全腔内修复治疗的患者,并应主要在高容量、技术成熟的中心开展(证据级别:A;推荐强度:强推荐)。
推荐意见2:如果条件允许,在应用复合手术技术时应考虑对破裂风险可控的患者采取分期手术的方式进行重建,以减少术后并发症(证据级别:A;推荐强度:强推荐)。
推荐意见3:对于主动脉解剖结构合适且一般情况较好的患者,在择期手术时应优先选择使用开窗和分支支架技术进行全腔内修复(证据级别:B;推荐强度:弱推荐)。
推荐意见4:平行支架技术术后内漏发生率相对较高,但其在急诊和低容量中心的应用是安全且高效的(证据级别:B;推荐强度:强推荐)。
推荐意见5:建议平行支架重建内脏动脉的平行支架数量控制在2支及以下,以尽量避免支架间隙造成内漏发生(证据级别:C;推荐强度:强推荐)。
推荐意见6:八爪鱼技术在无合适的开窗和分支支架可供使用时是可行且安全的手术方式,由于其操作难度大,对桥接支架型号的需求较高,建议于高容量中心在主动脉复杂解剖的高手术风险患者中尝试开展(证据级别:C;推荐强度:弱推荐)。
推荐意见7:对于复杂主动脉扩张性疾病患者的内脏分支重建,PMSG(外科医师改良支架)技术是一种灵活、安全且有效的择期手术治疗选择,建议在技术成熟的中心作为主要修复方式优先开展(证据级别:B;推荐强度:强推荐)。
推荐意见8:建议使用电灼笔来作为开窗改造时的主要工具,使范围和位置更加精确,且开孔的直径应小于金属环和桥接支架以减少内漏(证据级别:C;推荐强度:强推荐)。
推荐意见9:应根据患者解剖特点和手术方案灵活调整开窗和(或)分支组合的改造方案,并个性化进行PMSG的束径等细节调整(证据级别:C;推荐强度:强推荐)。
推荐意见10:OSEG(成品覆膜支架)具有较好的解剖适用性、较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特点,无需定制和改制,推荐以小样本、前瞻性临床试验的形式用于部分有症状或动脉瘤破裂的高风险患者的治疗(证据级别:C;推荐强度:弱推荐)。
推荐意见11:应在重建时根据内脏动脉走行等实际情况选择SECS(自膨式支架)或BECS(球囊扩张式支架),建议在BECS远端桥接SECS或自膨式裸支架以提供支撑,提高靶血管的通畅性(证据级别:C;推荐强度:弱推荐)。
推荐意见12:在术前仔细评估和术中合理操作的前提下,经上、下肢或左、右侧入路都是安全选择,推荐基于患者的主动脉解剖、病变的累及范围以及所用支架系统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量(证据级别:C;推荐强度:弱推荐)。
推荐意见13:对于主动脉扩张性疾病内脏分支动脉腔内重建的患者,建议进行规律随访并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以减少重大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证据级别:C;推荐强度:强推荐)。
推荐意见14:至少分别于术后1个月和12个月进行一次CT和多普勒超声检查,若未发现异常,则可延长随访间隔至每年1次(证据级别:A;推荐强度:强推荐)。
推荐意见15:若于术后前5年内,经规律随访未发现任何并发症,建议可将随访时间延长至每5年1次(证据级别:B;推荐强度:弱推荐)。
推荐意见16:若于术后任一随访时观察到内漏,建议此后每6个月或12个月进行一次随访以精准评估处理方式(证据级别:C;推荐强度:弱推荐)。
推荐意见17:对于术后随访期间出现Ⅰ型或Ⅲ型内漏且长期不消退的患者,建议再次进行腔内治疗以实现密封隔绝(证据级别:B;推荐强度:强推荐)。
推荐意见18:对于术后随访期间出现Ⅱ型或Ⅳ型内漏且长期不消退的患者,且术后动脉瘤最大径增长≥10 mm时,建议再次进行腔内治疗干预以实现密封隔绝(证据级别:C;推荐强度:弱推荐)。
【Ref: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血管外科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医师分会胸主动脉学组. 主动脉扩张性疾病腔内修复术中内脏分支动脉重建治疗专家共识(2024版)[J]. 中华外科杂志, 2025, 63(1): 13-23. DOI: 10.3760/cma.j.cn112139-20241003-00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