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GDC|AI焕新医疗,谁能领跑“AI+医疗”新赛道?
“AI(人工智能)的尽头是医疗。”“用更好的AI,守护人们的健康。”2025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GDC)第二天,2月22日下午,在“AI焕新,塑医疗未来”论坛上,这两句话被人们多次提起。AI正深刻地影响医疗行业:从医学影像的智能诊断到手术机器人辅助操作,到临床决策支持和医院管理……谁能领跑“AI+医疗”这一新赛道?
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发布病理大模型,到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推出全球首台贴片式超声设备及AI识别技术,再到上海市建成集“算法-算力-数据”三位一体的医疗大数据训练设施,通过不断降低医疗AI技术门槛、加速产业集群与创新生态构建,上海正逐渐建设成为包括医疗人工智能在内的AI应用“高地”。这一战略优势的形成,源于上海独特的医教研资源禀赋——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顶尖学府不仅拥有实力雄厚的医学院及附属医院,更在医工交叉学科领域形成突破性创新链,持续产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前沿成果。
上海临床创新转化研究院(以下简称“临转院”)总裁段琦向澎湃科技表示,作为医疗人工智能产业的创新枢纽与赋能平台,临转院将加快技术攻关并孵化出更多高质量的医疗人工智能应用与产品,全面提升医疗行业效率与质量,缓解医疗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
“上海是中国做垂类大模型(垂直领域大模型)及应用场景做得最好的城市之一。”22日,上海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沈涛在主持圆桌讨论时说,而“AI+医疗”是其中最重要的行业之一。
先行者基因:政策引擎,生态筑基
早在2017年10月26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就印发《关于本市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提出利用认知计算和深度学习技术,提升诊疗辅助、健康管理和养老照护等服务能力。加强自主智能医疗机器人和医疗设备等在辅助病症诊断、影像分析、手术诊疗、精准医疗中的推广应用,促进医疗服务精准化。
随后,上海又先后出台了《加快推进上海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的实施办法》(沪经信技〔2018〕569号)、《关于建设人工智能上海高地构建一流创新生态的行动方案(2019-2021年)》(沪经信智〔2019〕707号)等政策文件,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布局。此外,上海还设立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专项资金,对人工智能产业领域的创新项目予以支持。
其中,医疗行业是上海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垂直领域的规模化应用的六个重点行业之一。
“模型群”
上海市肺科医院副院长陶蓉表示,“我们研发了那么多医疗AI大模型,未来希望推广到更多医院去。”她认为,应该基于高质量的医疗数据和正确的标注,研发一个个基于单病种的专业的大模型,然后推广、落地、应用,反哺临床。
她介绍,上海市肺科医院目前已实现DeepSeek70b与671b模型本地化部署。在大模型研发方面,该院首先着力于AI医学影像辅助系统。“我们每天有4000多名患者拍CT,医生阅片、诊断的工作量非常大,非常辛苦。现在已经能够把筛查出来的内容整合到模板当中,快速生成文字的描述,进入报告中,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换句话说,CT影像检查不再积压,检查报告当天就能生成。
作为专科医院,在单病种AI模型方面,上海市肺科医院联合人工智能企业商汤科技进行本地化搭建智慧病理数智一体化平台,目前正在对数字病理切片进行标注和模型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