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以皮肤干燥、湿疹样皮损和剧烈瘙痒为特征,常合并过敏性鼻炎、哮喘等特应性疾病。我国AD患病率近十年显著上升,儿童患病率高达30.48%(1~12月龄)。本指南基于最新循证证据,更新了AD的诊疗策略,强调个体化、阶梯化治疗及长期管理。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遗传与环境因素:家族过敏史是主要风险因素,filaggrin基因突变导致皮肤屏障功能缺陷。
免疫异常:Th2型炎症为主导(IL-4/IL-13为核心细胞因子),慢性期可见Th1/Th17/Th22混合浸润。
皮肤菌群紊乱: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植增加,菌群多样性下降,加重炎症反应。
其他诱因:环境刺激(如干燥、化学物质)、心理压力、食物过敏(儿童常见牛奶、鸡蛋过敏)等。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
分期特征:
婴儿期(<2岁):面部急性湿疹,渗出明显。
儿童期(2~12岁):肘窝、腘窝慢性苔藓样皮损。
青少年/成人期:屈侧肥厚性皮炎,可伴痒疹样改变。
老年期:泛发性红皮病或严重湿疹。
诊断标准:
张氏标准(成人/青少年):病程>6个月的对称性湿疹 + 特应性个人/家族史 + 血清IgE/嗜酸粒细胞升高/过敏原阳性。
姚氏标准(儿童):瘙痒 + 典型皮损(屈侧)或非典型皮损伴干皮症 + 慢性病程。
四、治疗与管理
基础治疗:
皮肤护理:每日使用低敏润肤剂(儿童≥100 g/周,成人≥250 g/周),温水洗浴(32~37℃,5~10 min)。
环境控制:避免过敏原(尘螨、动物皮屑)、机械刺激及过度干燥。
饮食干预:仅回避明确过敏食物,避免盲目忌口。
外用治疗:
糖皮质激素(TCS):根据皮损部位/严重度选择强度(强效短期控制,中弱效维持),推荐“主动维持疗法”(每周2次,减少复发)。
钙调磷酸酶抑制剂(TCI):适用于面部/皱褶部位,长期使用无皮肤萎缩风险。
系统治疗:
免疫抑制剂:环孢素(3~5 mg/kg/d,疗程≤2年)、甲氨蝶呤(每周10~15 mg),需监测肝肾毒性。
生物制剂:Dupilumab(IL-4/13抑制剂)对中重度AD疗效显著,推荐每2周300 mg皮下注射。
JAK抑制剂:如Baricitinib(JAK1/2抑制剂)、Upadacitinib(JAK1抑制剂),快速缓解瘙痒及皮损。
其他疗法:
光疗:NB-UVB/UVA1适用于慢性期,避免急性期使用。
抗微生物治疗:仅明确感染时短期使用抗生素(如头孢类)。
过敏原免疫治疗:尘螨过敏者推荐疗程≥3年。
五、特殊人群与难治性AD
儿童:首选TCS/TCI,湿包疗法控制急性症状,慎用系统药物。
老年患者:警惕合并症,避免过度治疗。
重度AD:短期系统糖皮质激素(0.5 mg/kg/d)过渡至免疫抑制剂或生物制剂。
六、未来方向
机制研究:聚焦皮肤微生态、表观遗传调控及新型靶点(如IL-31、TSLP)。
治疗优化:开发长效生物制剂、低毒JAK抑制剂及个体化治疗策略。
总结:本指南强调AD的全程管理,以“控制炎症、修复屏障、减少复发”为核心,结合患者年龄、病情严重度及合并症制定分层治疗方案,为临床提供科学、规范的诊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