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皮肤性病学分会>学科进展

中国痤疮瘢痕治疗专家共识(2021)

发布时间:2021-12-30 来源: 作者:
中国痤疮瘢痕治疗专家共识(2021)
一、概述
痤疮瘢痕是痤疮后常见后遗症,发病率高(国外约43%,国内青少年约7.1%),治疗复杂。本共识由中华医学会等权威机构联合制定,结合循证医学证据,系统梳理了痤疮瘢痕的评估、预防及治疗策略,为临床提供规范化指导。
二、痤疮瘢痕的分类与评估
分类
萎缩性瘢痕(占主导):分为冰锥型(深V型)、箱车型(U型)、滚轮型(浅W型)。
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多见于深肤色人群,常见于下颌、胸背部。
评估工具
定性工具:整体瘢痕质量评分(GSS)、温哥华瘢痕量表(VSS)。
定量工具:痤疮瘢痕临床评分量表(ECCA)、整体瘢痕数量评分(定量GSS)。
患者体验工具:患者及观察者瘢痕评价量表(POSAS)。
三、预防策略
高危因素控制:早期规范治疗中重度痤疮,避免挤压皮损,控制炎症反应。
患者教育:强调饮食(低糖低脂)、生活习惯(防晒、保湿)、心理健康管理。
高风险人群筛查:男性、青年、瘢痕家族史、躯干部位痤疮需重点监测。
四、核心治疗策略
药物治疗
外用:硅酮类、肝素钠尿囊素类(疗程≥6个月)。
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复方倍他米松/曲安奈德)、A型肉毒素、氟尿嘧啶联合注射。
口服:积雪苷、维A酸类(证据较弱,需谨慎)。
光电治疗(主流方案)
萎缩性瘢痕:剥脱性点阵激光(CO₂/Er:YAG ,证据等级Ⅰ级)、非剥脱点阵激光(恢复期短但需多次治疗)。
增生性瘢痕:脉冲染料激光(改善红斑)、长脉宽Nd:YAG 激光(减少厚度),联合糖皮质激素注射。
外科治疗
皮肤磨削术:浅箱车型/滚轮型瘢痕(证据等级Ⅰ级)。
皮下分离术:滚轮型瘢痕(推荐强度+++)。
瘢痕切除术:联合浅层X线放疗(瘢痕疙瘩首选)。
填充疗法
自体脂肪/SVF-GEL:改善深箱车型/滚轮型瘢痕,存活率需多次治疗。
透明质酸/聚左旋乳酸:短期填充效果显著。
创新疗法
生物疗法:ReCell技术(联合磨削术,缩短愈合时间)、富血小板血浆(PRP,辅助微针/激光)。
干细胞疗法:尚处研究阶段,潜力显著。
五、围治疗期管理
术前评估:明确瘢痕类型、肤质、患者预期,选择个体化方案。
术后护理:预防感染(剥脱性激光)、保湿防晒,监测色素异常。
联合治疗:推荐多模态联合(如激光+填充+药物),提升疗效。
六、未来方向
机制研究:聚焦炎症通路(TGF-β、IL-17)及皮肤微生态调控。
技术优化:开发低创伤光电设备、长效填充材料及干细胞疗法。
循证升级:需多中心大样本研究验证新型疗法(如外源性一氧化氮制剂)的长期安全性。
总结:本共识强调“分类评估、早期干预、联合治疗”原则,为痤疮瘢痕提供系统化解决方案,但临床仍需结合患者个体差异灵活调整策略。未来需加强高质量循证研究,推动治疗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