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皮肤性病学分会>学科进展

中国银屑病生物制剂及小分子药物治疗指南(2024版)

发布时间:2024-12-25 来源: 作者:
银屑病的治疗已经进入靶向治疗时代,生物制剂和小分子药物的应用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特别是在中重度、难治性及特殊类型银屑病治疗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国批准上市并已用于治疗银屑病的生物制剂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白细胞介素12/23抑制剂、白细胞介素23抑制剂、白细胞介素17A抑制剂及白细胞介素36抑制剂五大类9种制剂;小分子药物包括抑制炎症细胞因子通路中磷酸二酯酶4、Janus激酶(包括酪氨酸激酶2)等不同环节共两类4种药物。如何合理、有效、安全地使用生物制剂及小分子药物已经成为临床工作中备受关注的问题。为此,我国银屑病诊疗及相关领域专家依据国内外研究数据和临床经验,结合中国银屑病患者的特点,在深入讨论的基础上制订本指南,从生物制剂和小分子药物的应用原则与方法、疗效与安全性、患者的筛查与监测、常见问题与对策以及特殊人群应用的注意事项等方面,为临床医生提供具体的指导意见。该指南详细介绍了银屑病的生物制剂和小分子药物治疗方案,特别是在中重度、难治性和特殊类型银屑病患者中的应用。随着生物制剂和小分子药物的逐渐普及,它们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但如何合理、有效地使用这些药物仍是临床中的关键问题。
生物制剂与小分子药物的应用
指南提到,银屑病的靶向治疗已经进入生物制剂和小分子药物时代,当前已有9种生物制剂和4种小分子药物在中国获批。生物制剂包括肿瘤坏死因子(TNF-α)抑制剂、IL-12/23抑制剂、IL-17A抑制剂和IL-23抑制剂等,针对中重度和难治性银屑病表现出显著的疗效。此外,小分子药物如JAK抑制剂和PDE-4抑制剂也被用于那些对传统治疗反应不佳的患者。
疗效与安全性
TNF-α抑制剂(如依那西普、英夫利西单抗、阿达木单抗)在银屑病治疗中被广泛使用。它们不仅对皮肤病变有效,还能够减轻关节病型银屑病的症状。
IL-17A抑制剂(如司库奇尤单抗、依奇珠单抗)与IL-23抑制剂(如古塞奇尤单抗、替瑞奇珠单抗)在治疗斑块状银屑病及关节病型银屑病方面表现出优异的效果,尤其在急性发作时能迅速改善症状。
小分子药物,如阿普米司特(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和乌帕替尼(JAK抑制剂),为那些无法耐受或对生物制剂无效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患者筛查与监测
生物制剂和小分子药物治疗前,必须进行详尽的筛查,包括检查肝肾功能、乙肝、结核等感染性疾病,以及是否存在其他重大疾病。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定期监测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肝炎病毒检测、胸部影像等,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
联合治疗策略
虽然单一生物制剂或小分子药物在大多数银屑病患者中显示出良好疗效,但对于一些顽固性皮损或特殊类型的银屑病,联合治疗(如结合外用药物或光疗)可能更加有效。临床研究表明,生物制剂和小分子药物联合外用激素或维生素D衍生物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特殊人群的治疗考虑
对于有结核病、乙型肝炎、心力衰竭或过敏性疾病等高风险患者,需谨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具体选择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药物的副作用和可能的风险因素做综合评估。
治疗方案与维持治疗
生物制剂或小分子药物的治疗大多分为诱导治疗和维持治疗阶段。在治疗效果达到预期时,可考虑减少剂量或延长治疗间隔。对于顽固的重症病例,建议进行长期维持治疗。治疗过程中,应定期评估疗效,根据患者的实际反应调整治疗方案。
总结
中国银屑病生物制剂及小分子药物治疗指南(2024版)为临床提供了具体的治疗方案,并通过推荐级别帮助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和方法。该指南强调了药物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对患者筛查、监测以及特殊人群的治疗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意见。这些更新和补充将有助于进一步优化银屑病的临床治疗,尤其是在治疗中重度及难治性银屑病方面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