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皮肤性病学分会>学科进展

中国银屑病诊疗指南(2023版)

发布时间:2023-12-21 来源: 作者:
银屑病是个体与环境相互影响诱发的免疫介导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系统性疾病,典型临床表现为局限或广泛分布的鳞屑性红斑或斑块,无传染性。银屑病病因涉及遗传、免疫、环境等多种因素。目前银屑病是不可根治性疾病,选择适合患者的治疗药物和方法,对控制病情、减少共病、维持长期疗效、全面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十分重要。为了规范银屑病诊疗方法,提升诊疗能力,尽可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银屑病专业委员会制定本指南。《中国银屑病诊疗指南(2023版)》是针对银屑病的最新诊治规范,提供了详细的诊断、分型、治疗和管理建议,旨在提高临床诊疗水平,规范化银屑病的治疗方法,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以下是该指南的核心内容总结:
银屑病是一种免疫介导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疾病,通常由遗传、免疫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其典型表现为鳞屑性红斑或斑块,可能合并多种系统性疾病,显著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尽管银屑病的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明了,但IL-23和Th17细胞信号通路在其发病机制中起着核心作用。
银屑病的全球患病率约为2-4%,在中国的患病率为0.47%。该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约2/3的患者在40岁之前发病。银屑病的发病与季节变化相关,通常冬季加重,夏季缓解。银屑病患者常合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代谢综合征等疾病,且关节病型银屑病(PsA)在银屑病患者中的发生率较低。
银屑病的诊断依据临床表现、皮损特点及相关病史。寻常型银屑病(斑块型和点滴型)为最常见类型。脓疱型银屑病、红皮病型银屑病和银屑病关节炎(PsA)也是重要的亚型。诊断还可借助皮肤镜、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等辅助检查。
寻常型银屑病:以斑块状或点滴状皮损为特征,通常表现为红色斑块或丘疹,表面覆有银白色鳞屑。
脓疱型银屑病:分为急性广泛性和局限性,皮损表现为无菌性脓疱,通常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关节肿胀。
红皮病型银屑病:表现为全身性红斑,皮损严重,通常伴有大量糠状鳞屑,且患者常有全身不适。
银屑病关节炎(PsA):表现为关节病变,伴随皮损,关节受累可轻可重,可能出现关节畸形。
银屑病的治疗旨在控制症状、稳定病情并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方法应个体化,依据病情轻重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轻度银屑病:优先推荐外用药物,如维生素D3衍生物和糖皮质激素。
中重度银屑病:推荐系统治疗,包括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或小分子药物。
重度银屑病:对于无效的传统治疗,生物制剂或小分子药物可作为有效的治疗选择。
银屑病患者常伴随多种系统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糖尿病、高血压)、心理疾病(焦虑、抑郁)等。管理这些共病对改善银屑病的长期预后至关重要。银屑病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较高,研究表明生物制剂治疗可以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生物制剂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在银屑病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IL-17A、IL-23抑制剂等生物制剂被广泛应用于中重度银屑病患者。早期使用生物制剂不仅可以改善皮损,还能有效控制共病,降低疾病复发风险。
银屑病的治疗效果主要通过PASI(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度指数)、BSA(皮损体表面积)、DLQI(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等评估。对于特定部位(如甲银屑病、掌跖脓疱病),应使用相应的评分标准。
银屑病是一种复杂的免疫介导的慢性疾病,治疗策略应根据患者的个体病情进行个性化选择。随着生物制剂和小分子药物的不断发展,银屑病的治疗前景愈加明朗。该指南为银屑病的诊疗提供了系统化、标准化的参考,旨在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