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医师终身荣誉奖>第三届(2015年)

戚琼芳

发布时间:2016-01-06 来源: 作者:

 

戚琼芳同志,19243月出生,主任医师。曾担任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教研室主任;兼任江苏省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会副主委;中国光学学会医用激光学会专业委员;江苏省激光学会医学激光副主任委员;南通分会耳鼻咽喉科学会主任委员;《江苏医药》、《内镜杂志》等刊物的编委等职务。
从事医疗工作四十多年来,在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刻苦钻研,得到了患者的赞誉、同事的好评。对待每一位病人,都能做到认认真真检查、详详细细解说、兢兢业业施诊。当遇到患者家属不理解时,不厌其烦地耐心做好解释工作。在工作中,时刻为病人着想,不管工作多忙多累,都坚持每天下班前详细查看每一位病人,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不能正常下班,半夜起来抢救病人是常有之事。
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责任心、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工作态度,并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牢记救死扶伤的职责,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服务品质。此外,还非常重视诊疗过程中的心理疏通,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从点滴做起,视病人如亲人,从而赢得了病人的理解、支持与尊重,减少了医疗纠纷发生。
思想上,作为一名中共党员,戚琼芳同志能够以身作则,积极参加各种义务劳动,立足于本职,立足于社会,为群众提供医疗服务、医疗咨询、卫生保健、精神慰藉服务。依靠熟练的专业技术、良好的医德医风及高尚的思想品质,得到群众的广泛好评。
工作中,踏实认真,待人真诚,勤劳朴实,团结同志,宽以待人,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无论上班还是休息,病人利益第一,随叫随到,合理用药,合理治疗,不以权谋私,不开搭车药,在病人中树立了良好的职业形象。
科研上,发表在省级以上刊物上的论文60余篇;参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耳鼻喉科进展》等著作;六次获得部、省、市级科研成果奖;参与《激光血卟啉诊治癌症》等的研究,获“六五”国家甲级科研成果奖;多次被评为全国交通系统先进教师、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市“三八”红旗手。并被列入《古今中外女名人辞典》以及《华夏妇女名人录》。
20世纪50年代,戚琼芳同志成功的为一名喉癌患者施行全喉切除手术。在省内引起轰动,《江苏画报》曾刊登了大幅照片,并对此事做了详细的报道。
60年代,科室收治一例失音律伴有严重呼吸困难的假声带超越的病人,患者曾在上海、北京等医院辗转治疗均无效,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到附院就诊,戚琼芳带领科室医务人员为病人成功的完成了假声带手术。术后患者呼吸平稳,发音提高,大大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在数十年的从医生涯中,为数以千计的气管异物患者施行了手术,拯救了他们的生命。患有“半月板损伤”,常有行走不便,在一次深夜去急诊的途中,不慎摔倒,造成左臂肘关节鹰嘴骨折,强忍着疼痛坚持为病人成功地做完气管异物取出术。1963年12月,江苏省灌南县响水镇农民王应明十一个月大的儿子突然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在当地卫生院宣布“死亡”,按照当地的风俗,将未满周岁的“死婴”裹上白布,露葬在路边的坟地里。解放军某部值班战士陈洪涛路过此地发现,打开一看里面是一个口唇发紫、尚有微弱呼吸的婴儿,速将其送往部队医院抢救。经过救治,患儿的呼吸逐步好转,但缓解了症状,不能够剔除症结所在,危险还会再次侵袭,从部队医院到盐城医专附属医院,经X光透视结果提示右肺叶气肿,可以断定导致患儿出现呼吸困难乃至窒息的异物在右肺叶细支气管内。由于当时的医疗条件所限,几经周转,患儿才被连夜到了南通附属医院。戚琼芳主任亲自给患儿实施了手术治疗,使得患儿起死回生。当王应明夫妇接过这个死而复生的孩子时,喜极而泣。孩子的父母决定将儿子起名为“党生”,感谢党、感谢所有帮助孩子获得重生的人!《新民晚报》、《北京晚报》等媒体报道了此事。
三十多年来,这个叫“党生”的孩子,一直怀着一颗感恩的心。20世纪90年代末的一天,江苏电视台《情感超市》栏目邀请戚琼芳教授去做一档特别节目,这次不是请她去讲授医学知识,而是有一个经她医治,给了他第二次生命的病人想和她见面,更想听她讲一讲当时救治的情形,并表达一份跨越了三十年的谢意……当年的小党生,如今已成为一个孩子的父亲,经营着一家窗帘店,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他一直不能忘记那个给他重生的戚主任,演播室现场,三十年以后的再重逢,戚主任和党生拥抱在一起。党生热泪盈眶的对戚主任说:“是党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您就是党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