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医师终身荣誉奖>第三届(2015年)

陈荫椿

发布时间:2016-01-06 来源: 作者:

 

陈荫椿,1929年出生于南京市,主任医师、教授,中共党员,硕士生导师。1954年毕业于苏北医学院。曾任南通医学院外科总论教研室主任、心胸外科主任、外科学教研室副主任。中华医学会江苏分会胸心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急救学会复苏组副组长、江苏省自然学术期刊编辑学会理事、江苏省自然辩证法学会理事。南通市医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胸外科学会主任委员。《南通医学院学报》副主编等。曾担任南通市政协第四、五、六届政协委员。
1957年至今在南通医学院附属医院外科从事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1958年进行生物膜覆盖创面的研究,该年发表论文于中华系列杂志,并获得临床应用(北大人民医院)。1959年从事胸外科工作后,重点研究食管癌及其它食管疾病。当时食管术后发生食管瘘及吻合口狭窄较多,于是从大量临床实践中,自行设计分层缝合法,由于粘膜对合完整,避免了吻合口瘘及狭窄,取得了良好效果并在临床上普遍推广使用。对食管反流问题,又进行了Nission缝合,并确定其包裹周围多少度为佳,自行设计食管抗反流粘膜瓣成形术,达到预期效果。食管分层缝合食管抗返流瓣膜成形术均公开发表,得到了同行的普遍认可和推广应用。在肺癌方面研究,认识到肺癌系全身影响,尤其免疫系统,于是进行了TIL(肿瘤浸润免疫淋巴细胞)的研制(该项研究与微生物教研室合作),其疫苗已获得临床使用,并取得一定的效果。癌肿术后的复发与早期全身癌转移的关系,在早年即进行了微转移的相关研究,采用PCR技术、流式细胞技术等分子生物学手段,发现早期血行有微转移现象,因此得出在围手术期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可以有助于提高病人生存率。上世纪末承担了江苏省重点科研项目——生物材料人工食管的研制,获得成功,并于七十年代初较早地进行了食管肿瘤免疫学的研究,主要针对食管运动功能障碍疾患,最早在省内开展食管功能测压法。于此同时,建立了各种诊断检测方法,如食管上括约肌功能紊乱的外科治疗一文在国内首先发表,并在全国第二届胸心血管外科会议宣读。1989保留LES手术发表于中华外科杂志,2000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近年来,出版专著有《外科手术学》,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主要的论文有《生物材料人工食管的实验研究》(《胸心血管外科杂志》1986年第4)、《重症肌无力症的胸腺切除与免疫学初步观察》(《全国首届胸心血管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曾赴美国、香港等地多次出席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并先后培养硕士研究生多名。1993年获国务院颁发政府专家特殊津贴(终身)奖;2001年获江苏省胸心外科突出贡献奖及市心胸外科终身成就奖2012年获市医师终身荣誉奖。近十年来,主要协助科内开展心血管手术及辅助带研究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