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优秀基层医师奖>第二届(2014年)

陈冬生

发布时间:2014-08-04 来源: 作者:

 

三十四年风雨兼程,呵护山区群众健康
——乡村医生陈冬生事迹介绍
 
陈冬生,男,56岁,高中文化,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晶桥镇新桥村人,担任本村乡村医生已34年。
我的家住在山区,四面环山,地广人稀,卫生室服务辖区内有十多个自然村,大多数自然村交通极不便利,道路崎岖,广大人民群众打针吃药极为不便,有的人为了拿一点药就要走一个多小时山路,看到这种情况,我从第一天从事医生职业开始就立志当好一名乡村医生,方便广大人民群众。
1979年5月,我在晶桥卫生院学习三年后,回到了我的家乡,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环步岗,开始了一名赤脚医生的工作生涯。刚开始,没有几个人愿意来找我看病,我没有气馁,日诊临床夜读书,刻苦学习,勤奋钻研,尽可能多地学习和掌握医学知识。在专业上力求精益求精,对一知半解的问题,经常到镇卫生院、县医院找老师虚心请教。正是靠着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知识、过硬的实践操作技能、热情和蔼的服务态度,再加上手脚勤快随叫随到、用药合理价格便宜,在附近的四邻八乡逐渐赢得了极好的口碑,周边村甚至外乡镇的病人都慕名而来求医问药。
当年,很多自然村只有几十户人家,对那些年老体弱或稍微病重的,出诊是家常便饭,一次出诊就需要走十几里山路,每年都要出诊数百次,从不收群众一分出诊费,无论是酷暑严寒,白天深夜,摔个跟头,擦破点皮,更是家常便饭,每天回到家基本上都是深夜了。
2011年夏天我正在环步岗出诊,突然听见村前水塘传来救命声,我用最快的速度冲到塘边,见水塘中飘浮着一个人,我不顾一切冲入塘中,把人捞上来,一看是环步岗村的陈振振学生,已没有了呼吸和心跳,我立即对他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摩,五分钟过去了,没有一点反应,围观的群众让我放弃,我继续做着工作呼吸和心脏按摩,十分钟过去了,终于有了心跳和呼吸,这时120的救护车赶到了,看着远去的救护车我心里踏实了很多,无力的瘫倒在地上,通过我的努力为病人赢得了宝贵的抢救时间。
到了1996年,因为政策的原因,全县进行乡村组织一体化办医管理,整合原来各自为政的个体诊所,统一转变为一体化村卫生室。已经小有名气的我自愿服从大局,不计个人得失,领头做出表率,积极配合镇卫生院,仅用了1天时间,就完成了相关工作,为全镇一体化村卫生室的顺利建设,带了一个好头。
我从事乡村医生工作以来,除了每天上门就诊的病人非常多,没有什么太轰动的大事迹,总结起来只有一个“忙”字:34年来日常诊治病人二十余万人次,出诊近万人次。任务多了,压力就大了,每天都是超负荷工作。2012年夏天,我被确诊得了食管癌,在我治疗期间,很多经过我医治的病人都自发地来看望我,给了我战胜病魔的信心。经过积极治疗好转后,卫生院领导和家人劝我病退,但是我喜欢我的工作岗位,乡里乡亲需要我,放化疗的副作用以及身体的虚弱我能够忍受,群众对我重新走上乡村医生岗位的期盼不能辜负。
新桥村卫生室原来的人员陆续退休,现仅剩我一个人。除了日常诊疗工作,我还坚持组织群众健康教育活动,坚持以厨窗、发放健康宣传资料等形式加强公共卫生知识和防病治病卫生常识宣传;对所建立的《居民健康档案》,逐一校对和完善,对60岁以上的老人作重点健康体检,对孕产妇作定期随访,此外,几乎天天要为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诊病、检查。多年的工作,我跑遍了村里的每一条山间小道,对每一户村民的身体健康状况了如指掌:谁患过哪些慢性病、谁对哪些药物过敏、谁家有几个小孩、谁有没有烟酒嗜好、谁有什么饮食习惯等等,在我心里一清二楚。
我作为一名普通的乡村医生,感受着的是病人的信任和依赖,得到的是乡亲们的尊重。因为乡亲们的经济条件都不是很好,我不会开大处方,能吃药的决不打针,能打针的决不输液,我总觉得如果去追求经济利益,我会良心上过不去,行医于我不仅是职业,还是一种责任与呵护。
34年如一日我坚守在新桥村这片热土,把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农村基层卫生事业,期间我经历了太多的变故,生老病死酸甜苦辣。同时也获得了众乡亲的尊重和肯定,更获得了卫生行政部门的无数次的奖励。也使我的生活更加充实,幸福和成就感。无论未来的路多么艰辛和曲折,为了山区的父老乡亲,我会一如既往地坚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