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一方面作为一门医学基础学科,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生机理,为人类认识和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为防治疾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同时,病理学从创建之时起就在临床医学的实践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即同临床医生一起对各种疾病做出诊断,因此,病理学也是一门重要的临床学科。这一观念在国外早已普遍得到公认,但在国内不少医院仍然认识不足。
1.人体的“警卫战士”——淋巴组织和人体的淋巴细胞
人体淋巴组织占体重的1%,分布于淋巴结、肝、脾、骨髓、胃肠道、呼吸道、泌尿生殖系统、皮肤和神经系统等各个器官。淋巴组织含有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组织细胞等多种成分。T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具有细胞免疫功能,B淋巴细胞具有体液免疫功能。所以淋巴组织主要具有免疫防御功能。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组织细胞都是人体的“警卫战士”,能够识别、杀伤和清除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和其他异物。是保护机体健康的重要组织成分。
2.何谓“恶性淋巴瘤”?
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的较原始祖细胞能够不断分裂增殖,同时又有序地不断分化为成熟的细胞,循环到外周血中发挥各自的免疫功能。成熟的血细胞又逐渐衰老、死亡。于是在正常情况下细胞的增殖与衰亡间保持动态平衡。人体在体外物理(如射线)、化学物质和生物学(如某些病毒)等致癌因素和人体免疫功能紊乱的长期相互作用下,淋巴细胞或自然杀伤细胞发生恶性变。恶性变可发生在淋巴细胞或自然杀伤细胞分化发育的不同阶段。恶性变的瘤细胞丧失正常分化、成熟功能,瘤细胞分化停滞,细胞的新生和衰亡之间失去动态平衡,瘤细胞增殖失控,不断分裂过度增殖,堆积形成肿块称为恶性淋巴瘤。淋巴瘤细胞可以向周围组织浸润扩散和通过淋巴循环及血液循环转移到其他淋巴结和内脏器官,如肝、胃肠道、肺、脑、脑膜、骨、骨髓和皮肤等部位。所以,恶性淋巴瘤是发生在淋巴组织(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的恶性肿瘤。
3.产生恶性淋巴瘤的病因是什么?
淋巴瘤的发病涉及病毒、细菌发射线以及某些致癌化学物质等多种原因。病毒病因最受关注,EB病毒、人白血病/淋巴瘤病毒Ⅰ型等可能是本病发生的有关病因之一。EB病毒可能是一种称为伯基特淋巴瘤的病因,这种淋巴瘤常见于非洲儿童。实验研究证明,伯基特淋巴瘤病变组织中98%可检查出EB病毒基因组。日本南部及加勒比海湾地区高发的成人T细胞淋巴瘤/白血病与人类亲T细胞病毒Ⅰ型感染密切相关,已从患者肿瘤组织中分离出这种病毒,证明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病毒Ⅰ型是成人T细胞淋巴瘤/白血病的病因。胃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病因。临床观察应用抗幽门螺杆菌的抗菌治疗,淋巴瘤病变可以消失。接触放射线或某些致癌化学物质可使淋巴瘤的发病率增加。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长崎和广岛原子弹爆炸后的幸存者及核反应堆意外事故的受害者淋巴瘤和白血病的发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另外,机体免疫低下如艾滋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器官移植后长期服用免疫抑制药物和发病机制还不完全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
4.恶性淋巴瘤有多少类型?
恶性淋巴瘤主要分为霍奇金病(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两大类。根据病理组织学特征、免疫学、基因等标志和临床病情特点,又可将霍奇金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分为许多亚型。霍奇金病可再分为5个亚型。非霍奇金淋巴瘤又可根据淋巴细胞来源分为T淋巴细胞淋巴瘤、自然杀伤细胞淋巴瘤和B淋巴细胞淋巴瘤还可进一步分为若干亚型,共近30个亚型。这些不同类型的淋巴瘤有各自的病情特点,医生可根据不同类型淋巴瘤的特点选择和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争取好的疗效。
5.恶性淋巴瘤有哪些常见表现?
淋巴结肿大是淋巴瘤最常见的表现,患者常无意中摸到颈部、腋下、大腿根部、腹部等处的种块,或胸部X线摄影检查、B型超声检查发现胸部肿物或腹部肿块。淋巴组织遍布全身器官,所以恶性淋巴瘤不但可以表现为淋巴结肿大,也可以发生于人体任何器官和部位,出现患病器官的症状和表现。例如胃肠道淋巴瘤可出现腹部肿块、腹痛、呕吐、腹泻和便血;呼吸道淋巴瘤可有咳嗽、咳痰、声音嘶哑等;泌尿道淋巴瘤可有腰痛、血尿;皮肤淋巴瘤表现为皮肤斑块、结节等;神经系统淋巴瘤可出现头痛、呕吐、昏迷和瘫痪;肝、脾淋巴瘤表现为肝脾肿大。恶性淋巴瘤还可以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盗汗、消瘦、皮肤瘙痒和乏力等。可见恶性淋巴瘤的症状和表现多种多样、变化多端。一旦出现上述表现应该就医诊察。
6.淋巴结肿大都是淋巴瘤吗?
淋巴结就像人体的“边防检查站”,人体借助淋巴组织的免疫防御功能在这里识别、杀伤及清除病毒、细菌等微生物及其他异物。因此,许多病毒、细菌等感染、结核病,特别是淋巴结结核、结节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非肿瘤性感疾病都可出现淋巴结肿大,甚或肝脾肿大。淋巴瘤发病率较低,医生仅仅根据淋巴结肿大不能确定诊断。恶性淋巴瘤淋巴结肿大的特点是肿大淋巴结的肿块不断增大,肿块局部常无明显红肿热痛,肿大淋巴结常常超过1.5厘米直径以上。怀疑淋巴瘤时,需要进行手术切取淋巴结等部位的活体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以便明确诊断。
7.诊断恶性淋巴瘤为什么要做活体组织检查?
恶性淋巴瘤最常见的表现是全身不同部位的肿块和全身症状如发热、盗汗、消瘦和乏力等,这些表现很容易与许多良性疾病,例如病毒、细菌等微生物的感染性疾病、淋巴结结核、结节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都可以出现酷似上述淋巴瘤的表现。因此,医生仅根据患者的症状、体格检查、常规化验和影像学检查不可能确定诊断,容易将恶性肿瘤淋巴瘤与上述良性疾病相互混淆,造成误诊。
恶性淋巴瘤具有特殊的病理组织学改变是诊断的主要依据。因此为了明确诊断,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活体组织检查。通常采用局部麻醉,手术切取适当大小的病变组织例如肿大的淋巴结,制作病理切片,病理医生根据淋巴瘤的病理组织学特征做出诊断。有时因为活检组织的病变不典型或取材不满意,还需再次活检。这种活检手术通常是安全易行的。此外,某些胃肠道、纵膈、卵巢、泌尿系统肿物可能需要穿刺活检,或进行较大的探查手术取得病变活体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因此,为了避免误诊,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患者需要理解活检和病理诊断对恶性淋巴瘤确诊的重要意义,配合医生及时进行活体组织检查,以免延误诊断,“养癌遗患”。
8.诊断恶性淋巴瘤为什么要做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恶性淋巴瘤主要分为霍奇金病(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两大类,霍奇金病可再分为5个亚型。非霍奇金淋巴瘤又可分为T淋巴细胞淋巴瘤、自然杀伤细胞淋巴瘤和B淋巴细胞淋巴瘤。进一步还可分为近30个亚型。各个亚型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由于瘤细胞来自于不同的细胞系和不同的分化发育阶段,因此瘤细胞可具有不同标志物(不同的分化抗原或其他标志)。这些标志物可应用一些已制备好的特殊抗体,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测试。免疫组织化学可帮助提高恶性淋巴瘤病理诊断和分型的准确性,现在已成为恶性淋巴瘤诊断的常规诊断方法之一。
9.淋巴瘤需要多学科联合诊治
在淋巴瘤的诊断中,临床医生熟悉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医生掌握病理切片下病理学特征、免疫学表型等信息;检验科医生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医生又分别了解送检样本的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的特点。他们之间交流的脱节,往往会是影响淋巴瘤诊断的重要因素之一。
另外,肿瘤组织活检的质量,特别是病理标本处理的质量也是致关重要的。临床医生要保证取到标本,选到合适的部位,保证标本足够大,并及时固定充分,确保下部病理标本切片、染色及免疫标记的质量。
病理医生是否具备相关的知识基础,关系到淋巴瘤诊断的准确与否。
诊断淋巴瘤需要经验,经验来源于大量实践,来源于不断的学习和思考。只有不断学习和思考才能发现问题,才能修正错误。病理医生必须不断学习和思考,熟练掌握和更新淋巴瘤相关知识,不仅需要具备本专业知识还应具备综合性知识。
目前治疗淋巴瘤的方法有:化疗、放射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免疫生物治疗等,某些淋巴瘤的治疗已有标准的指南。然而,淋巴瘤规范化诊治依然存在一定的困难。比如,病人在不同的医院就诊,选择专科性医院还是综合性医院;病人分散在不同的科室,如血液科,肿瘤科,放疗科,耳鼻喉科,普外科等;病人遇到的主诊医生有差别:有的专业知识结构和经验强,有的弱。
专科性医院和综合性医院的优缺点在于:专科性医院,专业性强,病人相对集中。但是综合能力受限,复杂病情处理能力弱。综合性医院,综合实力强,复杂病情处理能力强,病人集中度相对弱。不同学科治疗淋巴瘤的优缺点在于:专业知识不同;出发点不同;关注点不同。主诊医生差别在于:淋巴瘤专业知识结构和经验,非淋巴瘤专业知识,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淋巴瘤诊治比一般疾病更具复杂性,对淋巴瘤不同专科从自己专业角度出发,不同的医师对淋巴瘤的诊治也有差异。上述这些情况都会或多或少地对淋巴瘤的诊断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
淋巴瘤患者该如何得到规范化诊治?这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问题。我们建议探讨和摸索淋巴瘤诊治的新模式,即成立多学科联合诊治中心。由医院的血液科、病理科、肿瘤科、放疗科及放射科协作,共同解决诊断治疗中的遇到的难点,制定合理的治疗计划,推广淋巴瘤规范化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