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嘶马,一个世人眼中不起眼的江北小镇,但在全国中医肛肠界,这里,却是一个传奇诞生的地方,一代名医丁泽民,就是从这里,走向了世界。
成 长
中医世家 家学渊源
幼承庭训 立志图强
1919年,他出身于中医世家,为“丁氏痔科”第八代传人。“丁氏痔科”医业渊源流长,源于清代。在《丁氏训子孙》“大医须精诚”的明示下,祖辈七代以医为业,继承发扬祖业,医者仁心,百年来就医者众芸,济世助贫。
他幼承庭训,16岁起随父亲著名中医丁辅庭行医,后又师从两淮官医朱霞林门下系统学习中医内科知识。他年轻时热爱中医,刻苦学习,继承发扬中医家业。他不安囿于祖辈身边,1943年丁老毅然离家到扬州行医。1945年又辗转南京。1948年就读于南京国医专科学校(国医馆)。在国医馆,他系统学习了祖国医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的基本技能。毕业后在南京地区开办诊所,医术享誉四方。1956年,他放弃私人诊所的优厚待遇,将祖传的专科器械和验方献给政府,创建了南京市中医院肛肠科。在他的带领下,几代人励精图治,科室不断发展壮大。如今,他创建的科室已成为医疗技术超群,人才梯队强大、科研水平领先、享誉海内外的全国中医肛肠医疗中心。
医 术
医术传承 优势独特
剑胆琴心 足显奇功
丁泽民教授从小在父辈治病救人思想影响下,明确了要能治病救人,必须练就一身高超的医术服务于民。因此,他在泛读经书的基础上,重点学习了中医外科学。在父辈老师的精心指点下,深得家传精典要领,较好地掌握了丁氏痔科的精髓。在此基础上,又涉猎各家,形成比较系统而特色鲜明的丁氏痔科学。
中医,在人们眼中是古老的、神秘的、守旧的,但这传统的思想却挡不住丁泽民教授探索真理的脚步,在学术上,他决不守旧,屡做创新。
古人云“达人者,必能能人所不能”,丁泽民教授医术高超,享誉中外,但在他70年的行医过程中,他对每个病人,对每个手术,都小心翼翼,精益求精,“剑胆琴心”就是人们送给他的美称,而他的格言“要为、能为、也可为、为何不为。”更是成为南京市中医院肛肠科的至理名言,代代相传。
医 德
医者仁心 悬壶济世
敢于实验 奋不顾身
为了学术研究,他甚至效法神农,以身试药。肛肠疾病术后疼痛是丁泽民教授关注的研究。早在60年代,他就开展了中药止痛药物的动物试验,在此试验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他主动提出在自己身上作小剂量穴位注射。谁知突发的毒性反应发生了,意识短暂消失,周围的同志惊恐万分,当他醒来时说:“你们看,我还好,关系不大。”
他的每次专家门诊,病员较多,为了照顾他的身体,门诊给予限号看病。一次上午门诊,已到中午十二点半,一位外地的病人气喘吁吁地赶到要请丁老高诊,下午还要赶回家。挂号人员不予加号,于是发生了争执。丁老得知情况后,不顾自己劳累,马上给病人加号并仔细地给病人诊治。这种情况在丁老看病的过程中经常发生。在丁泽民教授眼中,每个病人都是一样的,无论贫富贵贱,他都像对待朋友一样照顾他们,无微不至,因此,他和不少病人结下了几十年的深厚友谊。
为了表彰他在肛肠病治疗事业中取得的杰出成就,1959、1990年他两次并评为全国劳模,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被评为南京科技功臣,但他并不因此而满足,在他80高龄之际,他还写下了《丁氏痔科学》一书,为肛肠病学的研究指出新的方向,在学术研究中,他稳步前行,另人高山仰止。
学 术
博采众方 继承发扬
革故鼎新 硕果累累
丁老早在五十年代就研制改进我国的传统枯痔药物,将含砒的枯痔散改为无砒枯痔液,并改进了治疗方法,保持了传统疗法的疗效,而避免了砒对人体的药物不良反应,受到中央卫生部的嘉奖。肛肠科已研制的专科制剂30余种沿用至今,长盛不衰。七十年代,他在我国最早将二氧化碳激光新技术应用于肛肠疾病的治疗。八十年代,他又对传统结扎方法展开了系统的研究,研究出分段齿形结扎疗法治疗环状痔及三、四期内痔,成功地解决了术后并发症肛门狭窄、肛管缺损、泄漏分泌物等难题,此项研究成果获1982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九十年代,他对复杂性肛瘘治疗提出保留括约肌手术方法,保护肛门功能的微创治疗方法,获得国内同道的认同、赞许。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单纯西医治疗虽然近期疗效较好,但难以避免使用激素之剂的副作用。在应用整体中药内服,局部中药保留灌肠疗法,取得了较为巩固的疗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他主编完成了《丁氏痔科学》,在国内杂志上发表论文40余篇。
“上工守神、下工守行”是丁家的祖训,而这也成为了丁泽民教授一生的行医准则,他的一生,惊涛骇浪,绚丽多彩,他的一生,淡若流水,朴素真挚。1975年他顶着四人帮的压力召开了全国首届中医肛肠会议,1980年创立了中国中医肛肠学会。在他担任会长期间,主持召开全国性学术会议,举办讲习班、普及专科技术的应用,为基层尤其是边远地区成立专科学术团体、推广专科医疗技术做了大量的工作。他的周围更汇聚了一大批著名的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专家,他们群策群力,共同为中国肛肠病学事业的发展献计献策,把各地分散的研究凝聚成了一个有力的拳头。
他还多次出国考察国外专科发展状况,进行国际学术交流,1995年出席在韩国召开的第五届亚太地区肛肠学术会议,当选为大会执行主席。为祖国传统医学走向世界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传 承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继往开来 痔科传承
丁老继承了祖辈学术经验及技术。在辨证施治治疗痔出血、脱出,得了良好的效果。丁氏痔血合剂沿用至今,长盛不衰。丁老在继承传统枯痔疗法基础上,研制成矾黄消痔液,提高了安全性,消除了砒霜的毒性反应。他还在传统结扎疗法的基础上研制成分段齿形结扎疗法。在肛漏、炎性肠病、直肠脱垂、肛裂等疾病方面独具中医特色。
丁氏痔科代代相传,至孙子孙女已为“丁氏痔科”第十代传人。令人赞叹的是在丁老的传承下,丁家延续了一个中医世家的传奇。在江苏享有“金陵医学第一家”之美誉,如今丁家三代15人,有11人从医,其中不少亦成为了当今医学各领域的名医大家。
2006年秋,中华中医药学会在金陵秦淮河畔南京市中医院内为其塑立铜像,以彰其人,激励后学,为我国中医界在世立铜像第一人。2011年丁泽民作为丁氏痔科“中医诊法”代表性传承人,成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生 活
食居有节 乐观坦然
朴实淡定 虚怀若谷
90多年的风风雨雨,丁老历经磨难和坎坷,文革的冲击,有过困扰,受过屈辱,经历过失败,赢得过荣誉,还曾两次和死神擦肩而过,但他都能心态淡定,顽强的抗争,在生活历程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丁老素来乐观,和蔼可亲,他敬业为乐、助人为乐、天伦自乐。
丁老在分析问题时,高屋建瓴,思维活跃,能够拿得起;闲暇休息时,心境平和,杂念全无,能够放得下。他以“医者仁心、上善若水”的心境,承载着现实的气血阴阳,向人们传递着真实中医的和谐神韵,诠释着一名当代大医济世活人的深经大义。
大医精诚,泽民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