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医师终身荣誉奖>第二届(2013年)

方志明

发布时间:2013-07-02 来源: 作者:

 

1924年,我出生在江苏扬州一个平凡的家庭,那个动荡的年代,造就了我对和平的向往和救死扶伤的决心。
我十四五岁时,随着部队的脚步选择了当兵, 于1939年12月在江苏省盐城市宜陵参加革命。1945年经孙宋金同志介绍在东北入党,三个月后转正成为一名正式的共产党员。
从参加革命队伍以来 ,在党和人民的培养教育下我成为了人民的服务员。刚参加革命我就被组织送到抗大五分校参加军事训练一年,当时战况紧急,我年龄小能适应前方工作,就把我送到新四军总部卫生部办的华中卫校学习一年,结业后分配到三师卫生部后方医院休养一科任医务员,一年后调到前方淮海军分区沭河大队卫生部任医助,1943年调回十旅卫生部休养二部任医务班长,后又调二团卫生队任司药,1945年调本团二营卫生部任卫生所所长。
1947年 12月至1948年3月,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人民解放军在辽北省(今辽宁省、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各一部)和辽宁省(今辽宁省一部)对四平至大石桥、锦州至沈阳铁路沿线国民党军发动大规模进攻战役。秋季攻势后,是连续三个月的大规模冬季攻势。东北战役爆发时,我跟着部队战斗在前线。
 1947年东北秋季攻势连遭失败后,被迫困守于锦州、沈阳、四平、长春、吉林等28座城市。经过整补共有13个军(师)、45个师(旅),连同特种部队及保安团队,总兵力增达58万余人;但突击力量削弱,士气低落。国民党军东北行辕主任陈诚为保障“辽西走廊”与沈阳的安全,在吉林、长春、四平,各配置3至5个师进行独立防御,在锦州至沈阳段铁路沿线及其两侧要点,各以1至2个师守备。并相互支援,另随时在沈阳与铁岭集结重兵,实施机动应援。
东北民主联军(1948年1月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林彪、副政治委员罗荣桓,为不给国民党军以喘息之机,决心趁江河封冻,便于部队行动之机,集中最大兵力发动冬季攻势。首先对北宁路(北平至沈阳)锦沈段及其两侧之国民党军展开进攻,调动并歼灭其援军。
最后一仗尤为记忆深刻,王道屯战役,王道屯是个不到五十户的小村子,敌人是195师585团,已经修好了防御工事。前线打的火热,天还非常冷,战友们躲在雪窝里,负伤后很多就这么被冻牺牲了。我作为卫生兵担任着救援伤员的工作,当时由于不适应天气,再加上 连日作战我 发着高烧。可看着前线染红鲜血的雪地,我不能再不做点什么。团里的担架营里的担架,没有火力掩护一直上不去前线,我带着一队人从沟里向前挺进,完成突击,救回前线的战友们。由于表现特出,组织上给我记荣誉大功一次。这都是用烈士们的鲜血染红的,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战后我们开心的吃着热腾腾的肉喝着暖暖的酒,谈着回到苏北办个集体农庄什么的,那好像是那时最开心和轻松的一刻了。
47年调39军卫生部跃战外科训练队任分队长,当时因战争的需要边学习边工作,48年辽沈战役结束,我们学习也就结业,接着部队南下参加天津战役,分配到21师警卫营卫生所任所长。因军中的收容工作完成的较好立荣誉小功一次。天津战役结束后继续南下参加广西战斗十万大山和一大队会师并肩向广东进军,直至解放海南。沿途过程中我工作很积极,能吃苦耐劳,授予荣誉小功一次。一直在部队工作到全国大陆解放为止。
1949年组织上决定调我学习,因为当时医疗骨干少,领导上找我谈话,让我北上任务完成后再去学习,抗美援朝战争开始,组织决定让我去学习。1950年4月离开战斗生活走向学校,到华中医学院学习。由于文化程度低,先预科学习文化知识, 一年后经文化考试合格 ,在专科学习(改编第六军大,64年和重庆七军大合并为一个学校)。56年经国家考试合格发给毕业证书,分配到铁道兵团任主治医生兼卫生主任。当时铁道兵团扩大编制成立两军,我就分配到铁一军后勤部检查部任三级卫生助理员,在减少编制充实基层时,我向组织要求到医院进修以便更好的提高我的专业水平,因为我们铁道兵和山打交道,外伤较多,组织研究后就让我到北京中医研究院进修中医整骨科,同时进修的共有九人,我是负责人。从1957年开始在北京中医研究院进修中医正骨科。在进修过程中我系统的学习了杜氏手法和伤科中药治疗法以及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在本科师兄指导下基本掌握了杜氏整骨手法和西医手法相结合,特别在四肢伤骨科治疗上有优越性。能使治疗过程缩短,后遗症少,恢复功能快。这是我单独处理伤骨科患者时摸索到一点体会。
1959年召开全军第二届全运会。各兵种要组织一个体工队参赛。兵部组织向中医研究院组织协商研究后把我从学习中暂时抽出来加入体工队,做后勤医疗工作。全运会比赛结束再让我回去继续学习,全运会结束后我要求回原单位工作,在我坚持要求下,回到单位八师卫生营,协助领导工作一段时间分配到团卫生队任主治兼卫生队员职务,在这期间还负责后勤卫生施救工作。1964年又从团卫生防疫师部调到劳动卫生防疫所,任主治医生兼劳动卫生所长。由于长期参与隧道防尘工作,这一年身体情况很不好,住院期间诊断为0—1期尘肺,随后调到铁道兵后勤部新成立的钢铁厂医院工作, 任支部书记。
1978年10月转业回地方工作,到扬州市二院(原传染病院)任副院长,1979年7月调到市中医院任支部书记,刚开始害怕自己无法胜任地方工作,也怕自己性格不适合做行政工作,领导鼓励我,让我放开手脚好好干,有困难找组织,组织会全力支持我。进了中医院以后我首先了解技术骨干的情况,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为扩大医院打好基础,发动群众 ,群策群力,想方设法找培训和进修的门路。医生的技术是医院最关键的地方,我坚信一个有着强大技术团队支撑的医院一定能为党和人民做好服务。我之前在北京中医院研究院学习过,所以我就写了一封信给北京中医院研究院,希望他们能同意我们派人去学习交流,在我和医院的诚意打动下,北京发来了同意函。派去学习的同志们也不负众望学成归来。之后在我的努力下又获得了到上海华山医院学习进修的机会。卫生局也帮我院培训了一批初级医务人员 。这一切为我们中医院今后的技术力量加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3年地市合并后改造领导班子,我退居二线任技术顾问主任,直到1986年领导找我谈话办离休为止。由于我的工作一直在频繁 变动 ,深感我的技术专业还未发挥到极致,会尽力在晚年奉献余力。
随着年龄增长,我不能再服务于医疗最前线,不能再为病患服务,但我一直忠于我热爱的党,国家有难我也尽可能献上绵薄之力。1998年洪水,汶川地震,雪灾,直到最近的雅安地震,我和家人都或多或少献上了自己的一点力量。总觉得人生的奉献不能因为年龄,也不能因为退休的原因就这么停歇了脚步。
如今我已经是年逾九十,每每回忆起自己的一生,总是感慨良多,十分感谢党和国家给我学习成长的机会,让我这一生不会碌碌无为,如今充实而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