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儿科医生归仁同志1951年解放初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从医37载,受党的培养教育多年,在医疗实践中刻苦钻研,掌握新的医疗技术,不断提高为病患服务的本领,为了人民的健康坚守“做人做好医生“的信念,栉风沐雨,历久弥坚;治病救人的情愫,世事变迁,却纯朴依然……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归仁同志像白求恩大夫那样,对技术精益求精。早在1970年代,他就对诊治小儿肺炎、风湿热颇有研究,在《中华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1976年调任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儿科工作,任儿科主任,主任医师。期间,他更是勤奋刻苦,孜孜以求,经常利用晚上和节日,大量阅读国内外医学科技资料,即使双腿患上了神经炎发病时痛苦难忍,他照样坚持学习,博览群书,阅读技术资料百余篇,翻译了外文材料30000多字,并结合自身临床实践撰写了大量的学习笔记。功夫不负有心人,归仁同志对诊治疑难病症,特别是抢救呼吸循环衰竭的病人有了新的建树,逐渐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挽救了无数病人的生命,他曾经成功抢救了一个因触电停止呼吸和心中18分钟的重危病人,在当时乃至现今都是医学上的一个奇迹。
一天,从外院转来一名4岁患儿,因某种药物发生过敏性休克。孩子全身发紫,呼吸已停止5分钟,心跳十分微弱,病情凶险。时间就是生命,归仁同志带领科内医务人员奋力投入抢救。当时有同志提出应该补液,攻克休克一关。但归仁认为越是紧急,越要冷静,一个微波的疏忽都会让病人失去生命。他冷静而准确地分析了孩子的发病过程,果断地作出了在治疗上必须先从解除内脏水肿,立即使用脱水药物的决定。半小时后,孩子恢复了呼吸,心跳也有力了,四肢转暖,皮肤红润起来。三个小时后,孩子神志清楚,小脸上出现了笑容,还唱出了《东方红》。第四天,患儿又发生罕见的再发性氧性脑病,归仁凭借广博的医学知识,对症治疗,给予大剂量的能量合剂和大剂量的激素,保护了孩子脑细胞,促使脑细胞的恢复,三天后症状明显减轻。就这样,在归仁同志的精心医治下,住院16天后,孩子痊愈出院了,孩子的母亲拉着归仁的手感动不已“您是孩子的救命恩人哪……”
“医者仁心”是归仁同志的真实写照。在日常医疗工作中,归仁医生对技术精益求精,要求自己象白求恩大夫那样,把尽可能多的阶级兄弟从死亡线上抢救过来,让他们重返工作岗位,他将此视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
如何解决更多的疑难病症,如何挽救更多的生命,他暗暗立下誓言:“打破常规闯新路,在医疗技术上努力赶超国内外先进水平。”医疗中碰到难题,他常常是彻夜不眠,研究探索。老伴关切地提醒他注意身体,可他却回答:“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努力赶超国内外先进水平,在医疗技术上非下苦功夫不可!”
正是凭借这样的精神,归仁成功抢救了因触电呼吸、心跳停止了18分钟的贫农青年社员包建华。社员包建华一天下午不幸在建筑施工中触了电,当抬进医院时,他的呼吸、心跳已停止了18分钟,处于临床死亡阶段。那天晚上,归仁已下班回家,闻讯后,立即赶到医院参加抢救。按国外医学资料对1200例心跳停止病人的统计,凡是心跳停止4分钟后脑细胞就不可能复苏了。可经过归仁主任等医务人员心脏按摩、人工呼吸等抢救措施,终于使包建华的心脏在停跳23分钟后重新跳动了,可人却仍处于深度昏迷。归仁根据临床经验断定包建华心跳23分钟,脑积水的情况必然十分严重。而要解决脑水肿,当前一个抢救难题就是必须把病人的体温降低到32度。如果降温达不到要求,抢救还会无效;就是抢救过来,由于病人脑组织受伤,还会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可当时四院刚建院不久,医疗设备不很齐全,连用于医疗降温的最基本设备都没有。怎么办?关键时刻,归仁同志和大家一起研究,想用大量的脱水剂来弥补降温达不到要求的问题。可是国内外资料均指出:在低温疗法时,使用脱水剂必须严格控制,超出限量则事得其反。面对重重矛盾,归仁主任凭借多年的临床经验,通过观察病人液体输入量和小便排出量及其比重多少来决定脱水剂量的大小。同时还使用大量的激素保护病人脑细胞组织。经过这样治疗后,不到4天,包建华渐渐清醒过来。又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治疗,包建华完全康复,没有发生后遗症。
当医务人员把他送回家时,全村社员都争先恐后地来看望他,社员们对归仁的医术连声赞扬,生产队长的老妈妈直到病人小包跟前仔细端详,激动地说:“可真是,旧社会把活人往死路逼,新社会把人往活处救。多亏华主席,多亏归大夫,才有孩子的第二次生命!”。
每当看到救治的病患迈着矫健的步伐康复出院,重返生活,归仁都深深感到为人民服务就是他人生最大的幸福,更加坚定了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努力贡献的信念。
无锡市委老书记曾这样评价归仁同志:“作为广大知识分子的代表,归仁同志思想大解放,刻苦钻研业务技术,勇于创新,敢于攀登,焕发了革命青春。他为了抢救重危的阶级兄弟,日以继夜地学习工作,成功抢救了一个因触电停止呼吸和心跳十八分钟的重危病人,在我市医学史上创造了一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