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医师终身荣誉奖>第二届(2013年)

宋濂舫

发布时间:2013-07-02 来源: 作者:

 

宋濂舫生于1920年12月,山东莱阳人,1949年毕业于江苏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后参加工作,原任泰州市人民医院内科主任,1981年晋升为内科主任医师,1983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1年被批准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2004年被医院聘为终身教授,在建院90周年庆典上,惟一荣获市卫生局授予的“杰出贡献奖”。2009年江苏日报“大医精诚”专题报导他的事迹,2009年4月1日泰州市人民医院专题开会“一辈子不收红包”号召所有医生向他学习,2012年8月获得江苏百名医德之星称号和江苏省医德标兵的表彰。宋濂舫同志从医60多年,基础扎实,接诊无数患者,敬业认真工作,从不计较个人得失,高风亮节,对病人高度负责,抢救了好多病人。他始终工作在临床医疗第一线,他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天职与宗旨;他刻苦钻研,作风严谨,精益求精,在遇到疑难杂症的时候,下班后坚持不断学习经常整夜不眠的看书钻研,书的空白处都写满了读书笔记和临床经验心得,在内科学科上有很高的造诣,其医疗技术在本市及苏中地区都享有较高的声誉;他医德高尚,充满仁爱,视患者如亲人,满腔热忱地为人民群众解除病痛;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德术双馨,从医60年来从未收过患者一次“红包”,是许多医生学习的榜样,赢得无数患者的口碑;他在医疗战线奋斗了一辈子、清廉了一辈子、奉献了一辈子。现在宋老已经93岁高龄,仍然坚持阅读医学典籍和各种的医学杂志,其医疗技术在泰州及里下河地区广大人民群众中享有很高声誉,挽救过数以万计患者的生命。
1949年,宋濂舫毕业于江苏医学院,他来到泰州,成了只有20多名医护人员的医院的一员,与其他同事共同担负起了医院救死扶伤的重担。上世纪60年代,在医疗设备、医疗技术尚不发达的医院里,他面对困难,勇于挑战。怀着一份对医院、对病人的高度负责、精益求精的奉献精神,凭借多年积累的临床经验,每一次诊断,每一例手术,他都力争做到准确无误、对症施治。就是这样一位无数患者转危为安的见证人,却因为出诊而没有见证自己女儿的诞生。
在宋老的从医生涯中,有过受人尊敬的经历,也有过蒙受“反动学术权威”打击的痛苦。还是在60年代,丁冯村一位年轻的农民就医时处于濒死的边缘,当时来泰的省医学权威断言先天性心脏病,没有医治的必要,但宋老凭着自己的经验认为这一诊断不一定正确。已被打成资产阶级反动权威的他,为了救人,干冒风险,在一位共产党员护士的陪同下,他发现患者心脏很大,用针一穿刺,流出很多的褐色的液体,有了这一宝贵的临床资料,先前的诊断推翻了。后来在他的指导下,手术发现时纵膈畸胎瘤。一个生命得救了,一个家庭得救了,至今,念念不忘宋主任救命之恩的患者,像一位亲戚似的经常串门。多少次,为给误诊为消化道出血的病人确诊,宋主任不怕臭、不怕脏,为患者亲自做肛门指检,一次又一次,就是凭着这种高度负责的精神,让许多病人重获新生。你常可以看到宋主任拿着患者的诊断书到放射科、CT室、心电图……和下诊断的医师共同探讨,可以看到宋主任亲自嗅闻患者的大小便,看到查房时他自己拿着血压计给患者量血压的场景。是他不放心别人吗?不是,是职业教会了他,凡事必须谨慎,性命攸关,来不得半点马虎,这就是宋主任的回答。正是这些美德,成就了他的精湛艺术和高尚的医德,铸就了他行医的辉煌。然而面对这些成绩,宋主任总是谦逊地点着头说,这并不意味着我的水平高,我只是细心了一点,负责了一点而已,没有别人的失败,哪会有我的成绩呢?凭着良好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宋主任出名了。荣誉礼赞也接踵而来,地方去找他,省、全国突出专家名人录找他,一次一次,总是被他以各种理由坚决地推辞;我才疏学浅没有什么专科的特长,也算不上什么专家、教授、名人,不能去滥竽充数,贻笑大方。这就是他的理由,曾经荣获政府特殊津贴的他,在泰州妇孺皆知的他,至今仍住在那两室一厅并不宽敞的房子里过着平常人一样清贫而又清净的生活。曾有记者采访他,宋老你当了这么多年的医生,经济应当也还可以吧!宋主任笑着说:“我没有收过红包,我觉得人应该知足,农民经济收入不高还不一样活一辈子吗?我所有的成功都来自病人,我们应该对得起病人,不谈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德,起码应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吧!我见到的因病致贫、因贫致病的患者太多了,我们不能给病人家庭再增添负担,用最简单的检查确诊,用最少的钱治疗病人,这才是我的追求!也许你们认为我生活得如此清贫,但我却觉得自己很富有,我有那么多治愈的病人,有那么多治愈病人的喜悦,我还不知足吗?我这一辈子赚足了生命!俗话说的好‘人走留名,雁过留声’,赚得再多也是一辈子,要那么多钱干吗,关键要活的有意义!”
有人问,宋主任凭着你的名声干吗不开私人诊所,否则你发了,宋主任笑着说“那是,但靠着医院这颗大树好乘凉好遮风”。当然,这不是他的心里话,返聘后每周两次门诊,每周一次查房,他总是很认真,因为他放心不下那些多少年来曾经看过的病人,因为他要亲自看着年轻的医生健康的成长。病房中他是个长者,是个智者,他淳淳善诱,手把手地教会年轻的医生做人的道理和行医的准则,传授他多年的临床经验,有事没事,他总是教诲年轻医生多看点书,多接触病人,要做到手勤、腿勤、口勤,要视病人如亲人,深入了解他们的身体上的疾苦和心灵上的创伤,关心他们的生活,不要像修理师那样地刻板,为人看病就得有人情味,违心的事不要做,做人要往上想往下看。不论尊贵卑贱都要一视同仁。
1989年,宋老退休了,本可以赋闲在家,颐养天年。但泰州的百姓们似乎离不开他。在许许多多宋老的病人和病人家属的要求下,医院领导决定继续返聘宋老继续从事临床医疗工作。
2009年,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对宋濂舫同志德术双馨的奉献精神进行了深层次的报道。市纪委书记陈国华在看到报道后,专程去宋老家中看望他,并在报道上批示:“宋老的事迹令人感动振奋。他是我市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典范和医魂,是人民群众的贴心人,是泰州人骄傲。宋老他一辈子不收红包,我们要学习他这种可贵的‘一辈子’精神。”《健康报》也以“凡事先替病人着想”报道了宋濂舫的事迹,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也对他进行报道,充分说明了他事迹的感人和动心。
宋濂舫主任一向认为医学技术水平固然重要,但是医德良心更重要,医生的技能主要来源于广大的病人和患者,就应该把学到的知识为他们全心全意的服务,为他们解除痛苦。他认为许多病关键是找出病因,对症下药最重要,用最少的钱给患者治好病。就必须把病人的健康和利益放在首位,反对过度的医疗和检查,让病人多花钱。对于有治疗希望的病人,尽量的劝说病人服从最好的治疗,把患者当成自己的家人来看待。他不为金钱所诱,儿子下岗开药店,请父亲去坐诊,他没有为私利所动摇,拒绝了,一个医生不能为金钱丧失自己的良心和道德,这是原则。宋主任大小手术先后8次,真正体验到了病患的痛苦,在2006年86岁肺癌手术开刀后,院领导的关心照顾下,经过短暂的治疗恢复,坚持上班坐诊,发挥自己的余热,为病人继续服务。用他自己的话说,人生难活三万天。我已经超过三万天了。但我不服老,继续学习,继续努力。在有生之年,为信任我、需要我的病人朋友,多做一点事。为泰州医疗事业,做出我最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