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记著名呼吸科专家,南京鼓楼医院侯杰教授
人生七十古来稀,80岁的耄耋老人更应该在家享受天伦之乐,而侯杰作为专家却还忙碌在医疗战线。纵览活力依旧的老教授的一生,可深深体味“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真谛。
孜孜不倦 硕果累累
侯杰,女、1923年12月生于山东省青州,1947年毕业于齐鲁大学医学院,获博士学位。她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小勤奋好学,学习成绩在中学及大学一直名列前茅。侯杰从毕业后24岁起即到南京市鼓楼医院工作,从住院医师做起直至大内科副主任、呼吸科主任、教授以及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直到72岁时才退休。至今、已年近九十的她依然常去门诊坐诊、以及会诊疑难重症。平时她基本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把精力全放在看病、读书、教学、科研和写作上。
侯杰很年轻时即认识到一个女性要在学术上有所成就,必须付出数倍于男性的努力。女性因为家务、生儿育女要占去很多时间,已无精力钻研业务,所以在生第一个孩子后,尽管工资很低,她还是省吃俭用请了一位保姆代她操持家务。 “金钱买时间”终于换来了成果。
50年代初鼓楼医院要创立呼吸科,院领导找她谈话希望她专工呼吸系统、虽当时她兴趣不大,但为了服从工作需要、她从自学胸部X线阅读开始,并毅然放下第一个孩子和出生才4个月的第二个孩子在南京,自己只身一人去天津结核病医院进修了整整一年,回南京后她从零开始创建起了鼓楼医院肺科。果然不负众望、在她的带领下短短数年内肺科即成为鼓楼医院重点科室,后又成为南京市卫生局重点科室,并把鼓楼医院肺科建成了培养全国呼吸界骨干的“摇篮”。
1962年她开始研究肺间质性疾病,由她首先开展的肺活检等技术,诊断特发性、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结节病,这是国内首先开展的研究课题。
1963年她在国内首先开展的 “局限性开胸肺活检”一直到现在还是世界公认诊断肺间质疾病的“金钥匙”,并借此技术诊断了国内第一例“特发性肺纤维化”。
1978年她在国内首创开展了经纤支镜肺活检,解决了过去难于诊断的周边型肺癌与肺弥漫性疾病的诊断填补了国内空白,这一成果得到呼吸界专家的一致赞誉和重视。
为推广这一成果、1981年国家卫生部委托鼓楼医院为全国举办了五期“纤支镜肺活检及肺间质疾病”,学习班由侯杰授课、将此项新技术迅速传向全国。
1982年她在国内首先开展“支气管肺泡灌洗”再次填补了国内空白。并对肺间质疾病的发病机制进行研究,为肺间质疾病的研究及肺癌、肺结核及其他罕见病提供明确诊断,探讨肺间质疾病的发病机制,判断预后取得了进展。使这项在国际上开展还不足5年的新技术成为我国肺科疾病的重要检查手段,再次为国家填补空白。
1985年她开展的对蘑菇肺的研究取得成果,建议改室内培植蘑菇的传统方法为露天操作,这对防治这种职业病起了重要作用。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致使医疗队伍人材断层严重、青黄不接、亟需大力培养壮大队伍,受省卫生厅委托鼓楼医院举办面向全国的肺科医师进修班、请侯杰主讲。自1978年开始每年一期、每期学习一年,前后已办了二十多年。侯杰可谓桃李天下、不少学员回去都成了当地的学术带头人。
侯杰她每天晚上都要到11点以后才休息,电视机成了家里的摆设。她家里的书桌上全是厚厚的医学英文书。她利用晚上的时间写出了大量宝贵的教材、论文、著作。
1981年撰写的著作“肺活体组织检查术”出版发行,是办全国肺科进修班的教材。
1984年出版了国内第一本约40万字的有关肺弥漫性疾病的专著“肺弥漫性疾病”,该书是她多年临床的总结、一人撰写。为撰写该书搜集国内外资料并整理成稿共用了4年时间。该书一出版即被选送香港书展并销售一空,此书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
她前后发表的学术论文150多篇皆刊登在核心杂志上、论文份量之重,同行专家都称之为“重磅炸弹”。论文多次被收录于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目录和只读CD光盘。
1985年至2002年她主持的项目共获省市科技进步奖十五项。
1992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的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96年被评为江苏省“巾帼英雄奖”,同年被评为南京首届十大科技之星。她担任多届江苏省人大代表、江苏省政协委员,省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主任委员、省肺心病协作组组长,省、市卫生厅、局科技委员会委员等等。1994年被选入美国世界500名有成就者名人录。
“我是一台不倦的机器”
侯杰在南京鼓楼医院工作了55年,是全国知名的呼吸科专家,一直到72岁时才退休,退休后被鼓楼医院返聘,在工作岗位上继续发挥着她的余热,因为她的经验和技术在医术界是一笔别人无法替代的财富。直到80多岁时每星期三,侯杰要回鼓楼医院去查房,会诊一些疑难杂症;星期四要给十多位进修医生上三小时的课、每星期二、四又有各半天的门诊。大家都劝她不要再这样劳累了,但侯杰说:“机器不转会生锈,我就像一台不倦的机器,多转才会更润滑,活得才更带劲。我已经习惯了忙碌,只有在医院里对着病人我的心里才踏实,觉得活得很充实,要我停下来享清福,我可不适应。”是啊!时间对于一个八十高龄的人来说太宝贵了,对于视知识为精神食粮的侯杰来说,她怎舍得浪费每一分钟啊!
省长“钦点” 转战SARS
2003年5月3日,侯杰正在家休息,突然接到医院电话,让她在十分钟内到市政府报到。当时她并不知道发生什么事,去了以后才知道已被蒋市长指定为南京市非典专家组成员。5天后,梁保华省长又指定她加入江苏省非典专家组,于是,侯杰成了江苏省年龄最大的非典专家组成员。
侯杰年轻时常常锻炼身体,虽然已八十高龄,但从不服老,接到任务后她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她说:“领导指定我参加非典专家组说明了我的重要性,这是我的光荣。我要尽全力把我的经验用到最需要的地方,继续发挥我的余热,我感觉很欣慰。”女儿知道情况后,经常打电话叮嘱年迈的母亲一定不要太过操劳,戴口罩等措施也千万不要忘记,因为老年人的体质比一般人要差,一旦感染上了非典,死亡率相对要高得多,女儿怎能放心80岁的母亲每天奔波劳累?侯杰却安慰女儿,自己身体还硬朗得很,让她不要担心。
在江苏省非典会战中、侯杰她深深知道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再辛苦也是毫无怨言,以八十高龄却发挥了资深专家的重要作用,为战胜SARS贡献了一份力量。
现已年近九十高龄的侯杰虽说早已桃李满天下,但她还是孜孜不倦地培养着学生,她说:“我虽然已经是黄昏的斜阳,进入了暮年,但我还不服老,我要和时间赛跑,把我毕生所积累的全部知识和临床经验留给年轻人,让他们更好地为人民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