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优秀基层医师奖>第一届(2012年)

钱韵秋

发布时间:2013-06-08 来源: 作者:

            钱韵秋的家是医生之家,父母上世纪四十年代就从事医疗工作,她自幼耳濡目染,萌发了要投身救死扶伤、当一名医师的梦想。1973年,18岁的钱韵秋梦想成真,如愿以偿,被安排到沐阳县十字公社医院做检验员,在走村串户的疟疾病防治工作中,开始了她的从医生涯。1974年8月,她被调到耿圩公社卫生院,开展肠道寄生虫病普查。一到岗,她便接到了院长分配的任务——清洗去年普查钩虫大便镜检用的片子。起初,看着那装满玻璃片的大缸,还有缸里那些拖着长尾巴的蛆,她着实有些想放弃。但为梦想她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打井水、洗刷、再过清、擦干,然后放到肥皂水中煮开、过清、擦干,编号。她在这样的环境中磨砺,一天天成长起来。

1984年沭城镇医院组建神经精神科,病房开张第一天就遇上一名被家属捆绑着送来的躁狂症病人。刚松开绳的病人在治疗室里乱砸一通,护士们也都吓得直后退,作为当时唯一在场的医生,钱韵秋没有迟疑,猛冲上去死死地抱住病人,并指挥大家一起用保护带将他保护起来。
精神病人是特殊群体,在正常人眼里他们心灵扭曲、喜怒无常、举止怪异。正是在这个特殊世界里,钱韵秋用她医者的责任,让一颗颗茫然、钝化的心灵重获新生。1987年3月,一位外伤性癫痫伴精神障碍患者被送到医院,病人固执而暴躁,在病房里常常大吵大骂发脾气。作为他的床位医生,钱韵秋耐心地与他沟通,从病情谈到人生,从家乡聊到家庭,最终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医患感情。
2000年,沐阳县开始了医疗机制、体制改革,带着全院职工的心愿,钱韵秋通过公开竞拍,取得了沐城医院的经营管理权。面对当时医院负债累累、房屋破旧、设备老化、人才流失的复杂状况,钱韵秋没有退缩。她牢记着邓小平“不争论,大胆地干,发展才是硬道理”那句名言,组织干部职工召开分析会、病人座谈会、群众调查会,逐步理清了思路,拟定了改革方案并积极落实,很快就使得医院面貌焕然一线,短时间也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一些同行、媒体纷纷前来参观、采访。
39个春秋过去了,钱韵秋一直扎根在基层医院,先后30多次获单位、乡镇、县市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2002年获江苏省第五届优秀科技工作者后,担任宿迁市医学会精神卫生与医学心理学专委会主任委员,积极推动本市本学科学术交流与发展。任县人大代表期间,她还多次提案对本县卫生工作献计献策。近年来,他累计为地震灾区重建和本县贫困精神病人捐款捐物20余万元,为智障和孤独症儿童组织义诊20余场/次,每年为特困精神病人减免住院费数十万元。
“虽然在基层医院不能成为一名医学领域里的塔尖精英,但这里需要我,我甘愿为基石。”钱韵秋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