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卢煜明教授应检验分会副主委、临床检验杂志副主编潘世扬教授邀请在南医大做学术报告
题 目:Noninvasive Prenatal Diagnosis of Fetal Chromosomal Aneuploidies from Maternal Plasma Nucleic Acids
报告 人:卢煜明 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化学病理系教授
英国爱丁堡内科学院院士及英国皇家病理学院院士
世界十大杰出青年
美国Clinical Chemistry杂志副主编
南京医科大学特聘教授
时 间:2009年5月27日上午8:30
地 点:南京医科大学先知楼302学术报告厅
主办单位: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医学检验系
江苏省人民医院医学检验科
江苏省实验诊断学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医学检验学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卢煜明教授简介
卢煜明教授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97年,卢教授加入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任教至今。卢教授致力于研究人体内血浆的DNA和RNA。1997年,卢教授率先发现母体内的胎儿会向怀孕妇女的血浆释出其DNA。这项重要发现开创非创伤性产前诊断的崭新研究。卢教授并将这技术应用在常见的癌症,包括鼻咽癌及肝癌的诊断上。 卢教授在科研上成就卓越,代表性科学著作共230篇,其中73篇发表于IF>5.0的学术期刊上,标志性科研成果有:
• 1997 年:全世界首次发现游离胎儿DNA存在于母体血浆中,开创了一个新的科学研究领域,并大大推进了非创伤性产前诊断的可能性。
• 1998 年:开创一项胎儿Rh血型的非创伤性诊断方法,可用于血型为Rh阴性的白种妊娠妇女,占白种妊娠妇女总数的 15%。自2001年以来,这项技术已被采用于欧洲多个国家的血液服务。在一些血液中心,这项测试已取代了90%以上的胎儿Rh 血型常规创伤性测试方法。
• 1998 年:首次证明在肝和肾移植病人的血浆中能检测到捐赠者的DNA,这一发现为监测器官移植排斥现象开创了新的可行性。
• 1999 年:全世界首次发现在肝癌病人的血浆中能检测到源自肿瘤的DNA甲基化变化。
• 1999 年:全世界首次开创甲基化特异性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这一方法现已被许多实验室应用于甲基化定量分析。
• 1999 年:首次证明定量分析血浆中的人类庖疹病毒第四型(EBV)DNA是诊断及监测鼻咽癌的一种精确方法。这项测试现已被常规性地应用于世界各地的许多癌症防治中心。
• 2000 年:首次证明血浆DNA测量法可用于预防和监测外伤病人,这方法现已被推广应用于中风和心肌梗塞病人的研究,亦开创了在急诊医学中使用血浆 DNA 的先河。
• 2002 年:首次指出运用胎儿和母亲之间存在不同甲基化这一现象来开发新一代胎儿表观遗传标记,作为非创伤性产前诊断的方法。
• 2003 年:第一个得到完整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SARS)冠状病毒基因组序列的亚洲科研小组;第一个从分子流行病学角度阐明 SARS 冠状病毒从京华国际酒店到韦尔斯亲王医院,到淘大花园,最后到台湾的传播过程,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和Science;第一个开发了 SARS 血浆 RNA 测试方法。
• 2003 年:首次证明胎盘是母体血浆中胎儿RNA的主要来源。这一研究为非创伤性产前诊断带来了数百个新标记。该研究成果发表于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NAS),并在该期杂志的首页被着重指出,同时在该期杂志的“COMMENTARIES” 一栏中被评述。
• 2005 年:首次为非创伤性产前诊断开发了一个通用性表观遗传胎儿DNA标记。这一成果也为胎盘表观遗传学的生物研究领域开辟了新见解。
• 2007 年:首次利用母体血浆中胎儿RNA用作唐氏综合症的检测,准确性超过90%。报告发表于 Nature Medicine。
主要获奖:
• 长江学者成就奖二等奖
• 国际临床化学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Clinical Chemistry)分子诊断杰出贡
献奖
• 美国国家临床生物化学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Clinical Biochemistry)卓越科学家奖
•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世界十大杰出青年
• 英国化学病理学协会教授奖